低碳城镇衔接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的纽带
中国园林网11月23日消息:继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后,201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首次超越全球平均值,中国社会结构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转折点,许多大城市的容纳能力已达极限,“城市病”也在不断地困扰着城市居民,特别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愈发严重。
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何在?在日前举办的新能源·新城市APEC低碳城镇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镇,能够以低能耗、低排放方式来加速城镇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任重道远
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由17%发展到51.3%,城镇化人口达6.9亿。目前中国共有657个行政设市城市,而人口超过1万的镇就有2万个,这一规模在欧洲已属于中小城市。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技术总工程师徐小伟指出,在未来可预期的30年内,我国的城镇化比例将进一步提高,这意味着城市能源供给和生态环境将面临更大挑战。
我国城镇化与欧盟城镇化所处的阶段有着本质区别。有专家忧虑道,相对于国外,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相当严峻。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淡水、耕地、森林、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发达国家百年工业化进程中逐渐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现阶段集中显现,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严重。尽管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把城市发展引上绿色之路
徐小伟认为,提倡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本质上离不开永恒的主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是普通老百姓最简单的幸福诉求。生态城市也好,绿色建筑也好,最终落脚点还在于环境提供给人们的舒适惬意的感受。”他表示。
事实上,中国对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的关注和建设早已开始。徐小伟介绍说,我国最早提出绿色建筑概念是在2004年左右。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资源,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同时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徐小伟把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历史划分为浅绿、深绿、泛绿和代表未来方向的云绿这四个阶段。他指出,浅绿阶段以试点为主,探索一些新建筑技术,包括科学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在这一阶段,由于整个技术应用体系不是很成熟,绿色建筑试点集中在沿海地区,且以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为主。
徐小伟表示,在深绿阶段,国家推出了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政策、制度、标准。我们提倡绿色建筑因地制宜,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应用。绿色建筑的应用范围已经不局限于以新建建筑为主了,还涉及绿色建筑改造,以及在普通建筑中构建绿色建筑和生态技术体系。
而在泛绿阶段,由于生态城市理念已经逐渐与绿色建筑相结合,以生态城市为基础来推动整个绿色建筑的发展成为这个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徐小伟进一步指出,以生态城市为建设目标的城市已经达到200多个,而绿色建筑正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我们也看到,国家的绿色建筑体系正不断细化,国家不仅有针对性地对工业、学校、医院、商场、办公建筑的标准和技术体系进行研究,而且向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编制社区级和园区级的评价标准。
低碳城镇是绿色纽带
对于今后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徐小伟认为,应在生态城市的背景下对其进行解读。可以说绿色建筑本身就是生态城市的组成部分,很难将其与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环境、资源使用等完全隔离,有些问题必须从生态城市的角度看,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在云绿阶段的结合会更紧密。
他这样描绘未来城市:城市与自然共生,蓝天、青山、绿水、碧野、柔光构筑城市生活;城市与效率共生,通过不同功能区的复合,降低交通能耗,提高生活效率,促进社会和谐;城市与文化共生,用先进的思想方法和开阔的视野管理城市,进而建立全方位的保障体系、监督体系。
徐小伟坦言,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紧密相连,是国内外生态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但受政策体系、技术、管理等诸多因素制约,目前已建成的生态城市或生态区域的成功案例很少。
虽然我国的大城市建设远没有达到所谓的云绿阶段,但一些小城镇的低碳试点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目前,我国低碳城镇发展已进入大规模试点阶段,于家堡就是其中之一。据有关嘉宾介绍,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于家堡金融区已被批准为APEC首个低碳示范城镇。
推荐阅读:
(来源:中华建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