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1日消息:这几天,行走在王店镇长水塘沿岸,一片栽种着各种大规格榉树、香樟的基地十分显眼,形成了一道美丽的绿色风景线。“建立这个乡土大树储集中心,在推进村庄集聚过程中,已经有20多棵栽种在居民房前屋后的乡土大树被移栽到了这里。”王店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眼下,秀洲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为了确保村庄原有的一些原生态树木不被破坏、不外流。今年初以来,秀洲区以“以资金换产权、以管护换生态”,通过产权置换、分类保护、系统管理等措施,力争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以及经济效益的多赢。截至目前,全区已投入农村乡土大树资源保护资金200余万元,建立乡土大树储集中心2个、原生态保护小区8个。
因地制宜实施分类保护
古树名木存进“树木银行”
前不久,洪合镇农技服务中心对镇里一些村庄农民房前屋后的乡土树种进行摸底,发现仅洪合村胸径在10厘米以上的树木有近5000棵,主要以榉树、香樟树、朴树为主。特别是随着农民生活日益富裕,许多人不再看中卖树的钱,而是认识到乡土树木的珍贵。
“今后村民们不必担心村庄搬迁集聚后,种在房前屋后的‘宝贝’没人管了,镇里会以市场价收购那些大规格的乡土树种,再移植到农民新社区或镇公共绿化带中。”洪合镇农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倪永金介绍说,这样做相当于先把古树名木存进了“树木银行”。
在沿路、沿河等大树较多、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的区域,建立原生态自然保护小区进行原地保护;对确实有困难的,则通过科学移植,将乡土大树储集到储集中心内进行集中保护利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秀洲区已率先在新塍镇和王店镇设立了两个乡土大树储集中心,对一些无法就地保留的乡土大树进行迁移和集中保护,并将逐步在其他乡镇推广。
挖掘传承乡土特色文化
实现生态文化经济效益多赢
“俗话说‘生个儿子种棵榉,生个女儿种棵樟’,其实每棵大树都有一个故事在里面。”王店镇农技服务中心副主任夏甫松感触地告诉记者,老嘉兴人一直有这样的生活习俗,许多居民都习惯于在房前屋后栽种树木。经过几十、上百年的生长,这些树木现在不仅有了经济价值更具备了珍贵的文化价值。
在对乡土大树保护的同时,挖掘其身后的故事、传承乡土特色文化,如今秀洲区几乎所有村庄都对乡土大树进行了挂牌保护,详细标明大树的出处、记录下乡土大树的过往历史。“王店镇聚宝湾内古树名木众多,穿行在景色优美的村庄内,逐一去探寻村内一棵棵百年古树的有趣故事,已经成为景区吸引游客的又一大亮点。”夏甫松说。
区农经局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树木和建筑一样,能体现城市的文化和历史特征。被保护起来的乡土大树今后可以用在新社区绿化、公共绿地、主要道路或通道出入口的绿化等建设上,这样既避免了不必要的生态资源浪费,又为国家和集体的绿化建设节约了一笔资金。
推荐阅读:
(来源:嘉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