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29日消息:乌江镇地处甘州区西北方15公里处,东邻新墩镇,南靠明永乡,北与临泽县隔河相望,西和沙井镇接壤。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街道办事处,119合作社,总人口27700人,7440户,所辖面积106平方公里,实有耕地40413亩。
近年来,乌江镇认真贯彻落实党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发展和谐农村,建立富裕型小康家园为战略目标,精心组织,各方动员,全民参与,积极投入到绿化环境,建设秀美乌江的热潮中。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滩造林、治沙造林等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累计栽植各类树木25万株,植树造林达5567.93亩,其中,退耕还林2068.93亩,荒滩造林263亩、治沙造林130亩,绿色通道25公里、经济林2566亩、农田林网1000亩。使境内适宜植树的荒滩、荒地基本实现了绿化,改变了过去泉水横流、荒滩遍野、风沙满天的历史,全镇到处绿色盎然、葱茏叠翠、水欢鱼跃、生机勃勃,浑然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风光图。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工作常抓不懈。
乌江镇平均海拔低、荒滩多、水力资源相对丰富。镇党委、政府历来就有依托地理优势,重视植树造林工作的良好传统,始终把造林绿化工作作为农民发展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常抓不懈。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关于造林绿化工作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落实,镇政府狠抓植树造林的劲头更足了,成立了由分管副镇长任组长,林业、水利、财税等部门有关人员参加专门的植树造林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对各村的植树造林工作进行协调、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层层夯实责任,实行专项管理、单项考核。每年镇林业站工作人员深入各村社,调查摸底结合各村实际,作规划、落任务、制定出任务具体、富有操作性的《植树实施方案》,并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群众大会,书写宣传标语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对国家的造林补助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促进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逐步加大了退耕还林和荒滩造林等工程的落实力度。近年累计投入资金20万元,投入苗木13万株,使退耕还林累计面积达2068.93亩,荒滩造林面积达263亩。历年累计发放退耕还林补助款489384.8元,并将造林农户进行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及时运转,坚持每年核实造林面积,对因树木死亡造成面积减少的,督促农户补植补造、使造林面积逐年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镇政府指派专人对镇、村主干道路进行实地规划,适时提出了“百里绿色通道”工程计划,并积极主动帮助各村联系风景苗木。至目前,全镇累计投入资金9万余,购置苗木2600株,共建成绿色通道3条25公里。
二、创新机制、注重营林实效。
义务植树是全民参与造林绿化的重要方式。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在每年植树节前后加大政策宣传、拓宽植树造林渠道,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力量投身到义务植树活动中,增绿护绿,美化环境。各村根据《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的决议》的要求,明确任务、早动手、早安排,认真核实义务植树的法定人数,按照人均5—8株的要求进行栽植,举行了“四旁”、“四荒”植树及农田林网的补建补造。并结合各村实际,制定优惠政策,在土地、水电、种植技术等方面予以协调照顾,鼓励私人出资进行开荒造林,治沙造林和栽植经济林。其次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动员广大的青年、妇女,开展“青年林”、“三八林”等形式的植树造林活动。在义务植树活动中,由镇林业站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各村组织实施,拉行定距、规范栽植,从选择树种采购种苗、组织浇灌、整地、栽植到落实抚育管理措施,都是层层把关、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并建立健全管护制度,由各村负责落实专人进行定期浇水、管护,努力做到栽植一课,成活一课,使苗木成活率保持在90%以上,通过多年努力,该镇四旁植树累计达7万株,农田林网建设达1000亩、经济林2566亩,建林“青年林”、“三八林”共计400亩,实现经济效益3万元。这不但绿化美化了环境、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三、依靠科技,提升造林质量。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乌江镇群众一直有栽树的传统习惯。过去在品种、选材、定点、选时、栽植上的盲目性,树木成活率极低。镇政府面对这一现实,组织林业站工作人员包点驻村,普及植树造林的科学知识,指导农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进行栽植,并在整地挖穴、苗木质量、栽植技术等方面做好把关和服务工作。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树种结构、优化品种、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林果新品种。大力推广应用抗旱保水剂、ABT生根粉、吸水保水剂及高接换优、套袋等使用技术。从栽植到灌水、松土、除草、防虫、防畜、越冬等各个环节加以指导,不断注入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了造林绿化水平和林业经济效益。
四、强化管护,巩固绿化成果。
“一分栽,九分管”,镇政府将林业管护提上了工作的议事日程,由镇林业站负责督促各村成立了护林护草领导小组,做到镇有林业站、村有林业工作领导小组、社有林业管护人员,形成了镇、村、社三级互为补充、纵横交错的森林管护网络,并创新机制、健全制度,实现了源头责任管护,为有效保护好森林资源提供了保障。
推荐阅读:
(来源:甘州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