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15日消息: 刘卫高,浙江省义乌市人,1993年至今,先后创建义乌市芬莉针织实业有限公司、浙江芬莉袜业有限公司、浙江芬那丝针织内衣有限公司、浙江芬那丝袜业有限公司,浙江宇好豪化纤有限公司、香港芬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芬莉(美国)有限公司、江苏芬那丝企业有限公司、江苏中豪置业有限责任公司。现任宿迁市浙江总商会会长、浙江芬莉集团董事长、江苏芬那丝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中豪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么广的产业,这么多的头衔,高负荷的工作量并没有让他觉得累,一一打理得有声有色。他说他所做的,都只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永无止境,追求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停止。
人没有终极意义上的成功,只有永远的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我做事业最强大的动力。
1985年,刘卫高考入义乌中学,但由于1000多度的假性近视,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他不得不休学。刘卫高的父亲,属于义乌最早的"鸡毛换糖";那一代的生意人,在义乌小商品市场里有一个自己的摊位。休学在家的刘卫高,顺理成章地去照看铺子了。那时正是义乌小商品市场起步阶段,市场经济思想特别浓厚,刘卫高在打理店铺的同时,也渐渐摸索出了经商的门道。
慢慢地,眼睛康复了,刘卫高做生意也上了"瘾";。 "我感觉经商和上大学没什么区别,走哪条路都是一样的,只要坚持下去,最后一定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刘卫高下定决心辍学经商。但是父亲希望儿子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成为一个栋梁之材。对他又是打又是骂。但刘卫高却铁了心要在生意场上闯下去。无奈,父亲只好同意他留在市场里做生意,但是只给了他3000双手套,做为经商资本。原本父亲是用心良苦,希望让刘卫高吃点苦头后,回心转意。4毛钱一双的手套,在义乌市场里俯拾皆是。没有生意经验没有固定摊位的刘卫高,借了别人的摊位寄卖。为尽快筹集资金,刘卫高采取了低价倾销策略,每双手套售价比别人低了5分甚至1毛,很快卖掉了几百双。第一次虽然没赚到什么钱,却让刘卫高悟出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信念:"不成功便成仁!
那一年农历新年前夕,当别人已经在家欢欢喜喜等待新年来临的时候,刘卫高却看准了节日气球的生意,先到苏州气球厂批发气球,马上坐火车赶回义乌,当天卖完后又坐火车去苏州进货,进完货又立马赶回......连续六天六夜的奔波让刘卫高赚到了一万元钱。品尝到了当"万元户";的滋味后,刘卫高的视野更宽,胆子更大了。在没有任何关系的情况下,他一个人闯到上海去寻找商机。他瞄准了上海华钟袜子有限公司,想批发袜子到义乌市场卖。
事情却远非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当时的经济背景下,红遍上海的中外合资企业对来自浙江的"个体户";大门紧闭,门卫根本不让他进去。刘卫高硬磨软泡,让门卫在下班的时候把公司的销售员指点给了自己。刘卫高买了一些礼品跟在这位销售员的后面,径直"闯";到了他的家中。最终,这位销售员同意把公司里的B级袜子卖给刘卫高。一车B级品袜子拉回义乌时,刘卫高挨了父亲狠狠的一顿臭骂,"这些次品的东西没人会要的。"很多小商品市场里的经营户也认为这些袜子卖不出去。刘卫高犹如被当头泼了一盆凉水。
这车B级品袜子,乱七八糟,什么产品都有,什么颜色都有,而且一没商标,二没包装,规格大小不一,甚至还有很多的次品,有的还要染色。要卖出去,必须经过认真挑选和加工。挑选,归类,染色,包装,一车的袜子一个人要忙到什么时候?当时已经是秋天,挑选加工又得好几个月时间,到时肯定过了袜子销售的旺季。更让刘卫高犯愁的是,要想把袜子放到批发市场卖出去,首先需要商标,还需要把袜子包装起来,这些都需要钱。但他身上几乎分文不剩。世上毕竟有慧眼识珠的人,刘卫高隔壁摊位的摊主借给了他1.5万元钱。刘卫高说,他这一生最感激的,就是这位危难中救了他一把的人。有了这1.5万元钱,刘卫高马上组织人员给这一车袜子进行整理加工,又买来染料,自己动手给未漂白和染色的袜子进行漂白和染色。"我先把袜子漂白,漂得不好的染成肉色,肉色染得不好就染成咖啡色,咖啡色染不好再染成黑色。"春天到了,刘卫高把袜子摆上了摊位。虽然不是销售袜子的旺季,但两块钱一双的短袜很快售罄。用刘卫高的话就是,"摊位上有多少就能卖掉多少。
第一车袜子的成功,使刘卫高与上海华钟公司进行了更广泛的合作,在以后的几年里,他赚到了500多万元。赚到了商海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有了资金后,刘卫高想自己生产袜子销售,赚取更大的利润。1992年下半年,刘卫高用400万元买了20台袜机,在家中开起了小工厂,他为厂取了个好听又"洋气"的名字"芬莉"。办厂第一年的利润就达到35.6万元。第二年,通过银行贷款,刘卫高又扩充了50台袜机,到1997年,芬莉已经拥有了500台袜机。1998年,刘卫高又用巨资受让了位于义乌北苑工业区的一块土地,兴建了厂房,把生产规模扩大到近千台的袜机。
到了2003年,芬莉袜业已经成为当地最大袜业生产之一,其所有产品均出口到日本,美国等地。生意蒸蒸日上,国外市场强劲的需求要求刘卫高迅速扩大产能。5月,刘卫高一边把这个项目的用地进行上报,一边订购了1500台袜机。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猝不及防的"电荒"却成了刘卫高再上生产线的"拦路虎"。当年,整个浙江省都在缺电,再加上8月,浙江省颁布文件,停止一切工业用地的审批,芬莉集团不仅再上生产设备的希望成为泡影,即便原有的生产线缺由于电力的紧缺,也无法开足马力。土地、水资源、电力等因素都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刘卫高意识到,企业必须要发展,但企业要做强做大,不能老是把目光局限在义乌这块地盘上,不能在义乌抢占资源和能源,要学会跳出义乌谋发展。
2005年6月28日,经过一系列的仔细考察和慎重考虑后,刘卫高决定总投资26亿兴建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该项目也是宿迁建市以来最大的建设项目。该项目占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商贸城占地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00个经营店铺,解决近2万人的就业。
但很快,刘卫高就意识到,支撑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这个市场的点都不很多,这与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当初"走向淮海经济区,走向全国的战略定位还有很大距离。于是,刘卫高特地拜会了义乌小商品市场"教父式"人物何樟兴个人,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很快,刘卫高就掌握了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功秘诀:本地产品是竞争力,外地产品是活力,这就是义乌今天的"前店后厂"模式。将"义乌模式"复制到宿迁,除了形式上的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建成,在运作运营理念上进行根本的变革才是关键所在。
在宿迁尝到甜头的刘卫高,又来到云南昆明,寻找再次"复制"义乌的商机。在昆明义乌国际商贸城项目浮出水面的同时,芬莉集团也与昆明官渡区政府签约,投资30亿元开发位于昆明的螺蛳湾国际商贸城项目。"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将有10万商户进驻经营。如果一个顾客在每个摊位上停留1分钟,他要花69天才能走完整个市场。昨日,在中国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项目建设新闻发布会上,云南中豪董事长刘卫高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绘这个巨大的商业航母。发布会透露: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预计投资320亿元,将打造成中国第二大国际商贸城,6年后,春城市民将看到国际级商业帝国的横空出世。
一个企业有一支强大的员工队伍,才有创造力和生命力。能塑造人的企业才是好企业。放下老板"身架",以身作责经营企业文化。
赚钱有很多方式,但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企业家采取不同的赚钱手段。“刘卫高说,”如果企业家在赚钱过程中。能够以身作则,建设一种好的企业文化以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塑造出品质优良而敬业的员工和管理人员,则善莫大焉。
由“道”出发的管理方式,也许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草根”出生的刘卫高并没有受过专业的管理技能培训练,但他从“以身作则”、“与人为善”、“奖罚分明”等朴素的道理出发,却将企业管理的有声有色。
刘卫高认为,一个企业有一个强大的员工队伍,才会有创造力和生命力。中国的企业基本上还是领袖型文化,有什么样的企业主,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大多数民营企业文化在创业初期,企业的所有人同时又是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的所有权是自己的,但企业的发展却必须依靠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必须放下“老板”的身架,与员工同甘共苦,让员工感觉到企业是个可以将自己托付出去的大家庭,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动力。
早年的创业经历,让刘卫高深刻认识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他年少时单独打拼的经历,让刘卫高从不摆“老板”的架子,用他的话说,一个企业只有拥有一支强大的员工队伍,才会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公司里许多人都说过这样的故事:公司里有一名四川籍的女工,从企业诞生那天起,她就来上班了。这位女工后来结婚生子,但不幸的是分娩后双腿瘫痪了,治疗费需要20多万元。刘卫高夫妇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伸出了援手。“员工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帮助她是理所当然。”刘卫高说。开始他想这20多万元的医疗费用全部由他来承担,但转念一想,何不借此机会增强一下企业的凝聚力呢?于是,他换了一种方式组织全体员工为这对夫妻“献爱心”。事情的结果是,全体员工一共捐献了近4万多元,余下的16万多元全部由刘卫高夫妻“买单”。刘卫高说“如果仅仅是钱的话,我既然能出16万,也不会在意那4万了。但企业并不是我企业主一个人组成的。让所有员工都参与进来,目的是激发团队精神,营造一人有难,大家支援的氛围”
一直到现在,这样的事,在刘卫高的企业也层出不穷。“在员工管理上,我们的基本原则就是”人性化“,有人对我的评价是,太会为别人着想了”刘卫高说:”我认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他每年投入500万,为职工缴纳”三金“自2005年起,每年春节投入60多万元让员工包车回家
改制家族制,学习永无止境
芬莉初创时,刘卫高任厂长,妻子任销售经理、采购经理,后来不少亲属也陆续来到了公司。刘卫高认为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家族制是一个弊端。因此,他管理好企业的第一步就是改变这种家族制的结构。从1995年开始,他开始引进许多针织行业的专业人才,并将所有的亲属从芬莉”下了岗“,同时向社会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和其他管理人员。
现在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一些战略性的决策上,日常管理和生产经营全部放权让下面去干。”经过近一年的磨合,刘卫高现在看上去轻松了很多。
随着企业的越来越壮大,自己所学的知识似乎已经很难“驾驭”芬莉,长此下去,企业说不定哪天就会失控,因此刘卫高报读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EMBA班,而他的妻子作为“芬莉集团”的总经理,正在义乌的一所学校念EMBA。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让芬莉走向新高。
在一个地方,一个人富裕起来并不一定对当地的发展有太大的影响,而一批人富起来了,才会营造好创业发展环境,社会才会和谐。
刘卫高的创业过程就是一部诚信做人、勤恳做事的过程。他说:“是商人就想赚钱,这没有什么错,但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多尽社会责任。
每一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刘卫高就会去海南。在海边看着安静的海水,刘卫高总是会产生一种想法:反正赚的钱够花几辈子了,何不放弃那些工作,从此享受这怡人的生活?然而每一次,刘卫高都被另一个想法所说服:如果放弃,那自己对事业的追求岂不就此中断?义乌,宿迁两地的上万名员工怎么办?自己所孜孜追求的“社会责任感”有如何实现?刘卫高每年都要到贫困乡村走访数次。陆集镇、大兴镇等地有的家庭很贫困,有的孩子失去了父母,有的孩子因父母离异,只能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这一切给自小就失去母亲的刘卫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7年7月,刘卫高与宿迁团市委的张彤等再次到这些地方走访,当场决定出资100万元援建6所希望小学,改善当地的办学条件。每逢春节,刘卫高还派人下乡,用卡车拉上米、面、油、被子等,送给衣食不足的人。
刘卫高说:“中国的贫富差距实在太大了,我们这些先富起来的人们,有责任去缩小这个差距。”。2006年10月,在刘卫高的牵头下,宿迁市慈善总会成立,他一次就向这个机构捐赠了500万元。他还提出了建立“国际儿童村”的计划,准备投入3000万元,建一个有宿舍、有学校、有饭吃的超级教育孤儿社区。“我们的目标是将企业利润的5%投入到慈善和公益事业,而建立”国际儿童村“将是我未来慈善事业的主体。刘卫高说:“如果这件事成功了,我活到70岁时,就能培养出很多人啊!”。五年来,刘卫高捐助公益事业、慈善事业超过2000万元。
追求永无止境。刘卫高的目标是,芬莉在三年内争创“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等,内销的产值达到3个亿。并持续地引入义乌培育市场的经营管理理念,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把市场经济辐射到苏、豫、皖、鲁一带,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推荐阅读:
(来源: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