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20日消息:初夏时节到天保工程区采访,满眼青翠绿透心,干部群众安居乐业……很难想象,由于过度砍伐,这里一度陷入困境。这项林业生态工程国家投入1186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天保工程二期即将正式启动。可以想见,再过10年,待春风吹遍,有更多的地区遍野新绿。
10年少砍木材2.2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净增1.5亿亩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水灾,造成的损失史无前例。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江上游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痛定思痛。党中央国务院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在试点基础上,于2000年全面实施天保工程。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13个省(区、市)在2000年全面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也按计划调减。
放下砍树的斧锯,拿起种树护林的锹镐,林区广大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护林员。经过10年休养生息,在广大林区职工的精心呵护下,天保工程区逐渐恢复元气。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天保工程一期建设累计少砍木材2.2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净增1.5亿亩,森林蓄积净增7.2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3.7个百分点。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工程区生态屏障作用逐步显现,水土流失明显减轻,输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河南省花园口水文站监测显示,黄河含沙量2007年比2000年减少了38%。长江宜昌段的泥沙含量比10年前下降30%,并以每年1%的速度继续递减。工程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物种、动植物基因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不断恢复,逐年提高。
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民生不断改善
依托天保工程建设,工程区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经济总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国家林业局对35个重点国有森工企业的监测结果表明,样本企业总产值从1997年到2000年处于下滑状态,2000年探底以后出现持续增长。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各地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据国家林业局对44个天保工程县的监测,样本县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由2003年的85.96∶3.12∶10.92调整为2008年的62.14∶17.84∶20.02。宁夏灵武白芨滩管理局积极发展民营、合作和股份制经济,先后成立了柳编厂、园林绿化公司,固定资产由天保工程前的40万元猛增到现在的1400万元,职工年收入翻了一番,达到2万元。
通过实施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工程,全国将有61.67万户林区职工改善住房。除了住房,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饮水、民生道路、供电、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短板也逐渐补上。此外,工程区各地坚持以人为本,走出了一条多元化的就业之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转岗安置职工27.6万,吸纳20多万农民直接参与森林管护。林区职工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地级统筹。
森工改革稳步推进,长效机制加快建立
依托天保工程建设,部分森工企业加快转型改革,努力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吉林森工(600189,股吧)集团实现全面改制重组,辅业全部转为民营,社会职能全部移交,职工全部转换劳动关系,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内蒙古森工集团积极开展各级机构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减员增效。林管局机关部门、管理人员、处级干部分别减少25%、14%和9.6%,为企业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良好条件。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部分条件成熟的地方,加快了天然林保护长效机制建设,将不再具有木材生产职能的森工企业和国有林场改制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从事木材生产的企业走向市场。其中甘肃省2010年全面完成省属森工企业、市属直辖的林业局、总场以及所辖林场的事业单位改革,68个县(市、区)已全部完成公益性国有林场事业单位改革。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