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海防林已成为世界各地通行做法

2011年04月21日 10:11中国绿色时报张辉

中国园林网4月21日消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世界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挑战。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廖宝文说,面对海啸来袭,许多国家除了努力提高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能力外,还把构建完善的沿海防护林体系作为抵御海啸、减轻灾害程度的普遍做法。

作为此次海啸的事发地,日本的海防林是怎样的,有哪些特点?

山东省林科院研究员许景伟说,日本是一个岛国,海岸线长达3.3万多公里。日本也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森林覆盖率高达67%。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日本非常重视海防林建设。日本在树种选择方面,侧重于抗风、耐盐碱、水土保持能力强的乔灌木树种,采用多树种混交,多层次配置;在海防林体系构建上,主要根据每个地区的立地条件、气候特点和防护功能的要求,分别层次来构建不同植被类型沿海防护林林带。

与日本一样,世界各国也越来越注重海防林建设。

印度洋海啸过后,世界上许多沿海国家都开始加强对沿海防护林的建设和研究,强调沿海天然林保护区建设,并利用海岸森林环境开展生态休闲旅游。

廖宝文说,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为目的,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是目前世界沿海防护林建设总的发展趋势。

在研究方面,国外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海岸森林基础生态学研究,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森林对恶劣环境(风、盐、水涝、污染)的响应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在海岸人工林的建设和研究方面,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在海岸沙地治理造林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采用设沙障、筑沙丘,用豆类草本植物固沙,再用抗风灌木、乔木造林的办法防护效果良好。罗马尼亚对黑海沿岸开展立地调查和区划,进行多树种造林试验,注重混交造林和防护林的经济效益。澳大利亚在西部海岸开展了大规模营造防护林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由于海岸红树林生态系统在抵御风暴潮、海啸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沿海居民生计中的特殊作用,热带国家和国际组织愈来愈重视加强对红树林的恢复发展和研究。

最近几年,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基金在几个国家进行的扭转南中国海及泰国湾环境退化趋势项目中,开展了红树林保护与管理专题研究。印度MS Swaminathan基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资助有关机构开展全球红树林基因资源保存与红树林保护的研究。孟加拉国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展大规模营造红树林。截至目前,工程区造林面积已达13万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遭受印度洋海啸袭击的东南亚国家,也纷纷加大了对红树林的保护力度。

2009年,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珊瑚金三角”6国高峰论坛上,来自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6个国家的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区域行动计划,以保护全球最大的红树林区。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尼西亚除了加强海啸预警机制建设外,全国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种植红树林活动。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身体力行,带头种树。他要求地方政府带领企业和民众,参与保护红树林;还要求各地拨出足够资金,管护好红树林。截至2010年,印度尼西亚已经拥有800万公顷红树林。

随着飓风灾害的频繁发生,飓风对森林影响研究日益受到沿海国家的重视。国外许多大学设有飓风等自然灾害对森林影响的专门研究机构或项目。美国地质调查局完成的洪都拉斯海岸森林的Mitch飓风灾害项目,尤其令人瞩目。

从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沿海防护林建设有5个方面的特点和趋势:各国都十分重视沿海天然林和现有人工林的保护与经营管理;从营造单一的防护林向建设多林种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发展;从单一的乔木树种造林向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从单纯追求生态效益向保障人居安全,发挥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方向发展;从单一发展林业转向综合治理、农林牧渔相结合、协调发展。
 

推荐阅读:

江苏:强势推进五大生态创建工程

重庆当选全国首批“生态中国”城市

海南:“共建我们的海上长城”周末一起到红树林植树

栈道凉亭开进深圳“红树林”环保人士坚决反对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