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重大市政工程首开“绿评”探寻城建管理新途径

2011年04月21日 08:29新华日报顾巍钟

中国园林网4月21日消息:对南京市民来说,地铁必须建,而行道树必须保,该如何取舍?昨日,南京为此专门组织“地铁绿化影响评估”。

南京地铁三号线下穿玄武湖进入老城后,规划设立浮桥、大行宫、常府街、夫子庙、白鹭洲五个站。“大行宫站移树事件”发生后,沿线施工已停一月,“保绿”方案一再优化,但仍需移树318棵。

地铁和大树,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系主任杨秀英认为,地铁是“百年大计”,而栽树是“十年树木”,两害相权取其轻,不能因为不切实际地保树,把地铁建成遗憾工程。“我住在江北,今天为了赶这场9点举行的听证会,6:30就动身,就是担心大桥塞车,江北几十万居民,天天在盼着三号线通车呢,这是我们最大的民生工程!”

“这场‘绿评’也给我上了一课。”南京工程兵学院教授、结构岩土专家郑必勇说,“过去我们做地铁设计、给学生上课,只考虑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和通道,很少顾及行道树。从这次三号线的移树风波看,保留地面绿化是地下工程的新课题。”

对工程移树展开专门的“绿化影响评价”,南京此举为全国首创。其实,“环评”已包含绿化影响内容,但南京的“绿评”,还包括市民情感、民意诉求,这是“环评”难以企及的。市环境指挥部负责人说,这是寻求民生与民意的结合,地铁是民生工程,但建设要广泛征求民意。

“其实我们并不懂行,但我们注重过程。”市民代表袁立平说,“地铁三号线移树事件后舆情激荡,施工方被迫一再修改方案,从最初要移树2000多棵,逐步减少到1000多棵、600棵,到现在的300多棵,甚至对每一棵树进行论证,这就是民意和监督的作用。”

市人大代表、民盟南京副主委张吉华指出,“市民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有关部门和施工方真心爱绿、护绿,没有为了赶工期、省投资移树,人们可以理解。地铁站不得已砍掉的少数树,还可以移栽大苗恢复嘛,再过十年,它依然给你一片绿荫。”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