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30日消息:四川省会成都是中国西南部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休闲文化之都。近年来,崇尚“慢”生活的成都提出了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并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建设新型城镇,到升级产业结构,成都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以下是详细报道:
双流县距离成都市区约10公里,是成都市规划建设的新能源产业功能区所在地。依靠四川盛产多晶硅这一重要原料,双流的新能源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双流县新能源产业推进办公室主任蒲贵森告诉记者,双流的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主营业务收入从2008年的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38亿元,已成为成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核心区域。
蒲贵森主任说:“我们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千亿级的产业功能区,力争到2015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确定的重点,第一个是太阳能,包括两个产业,一个是光伏产业,第二个是光热产业,就是热发电和热利用;第二个就是核能产业,核电产业的研发和装备制造,核技术应用;第三个就是风电产业,电机制造、核心配套零部件的制造、软件开发,还有智能电网。”
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为新能源企业在双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双流为包括新能源、电子信息、物联网在内的新兴产业设立了5亿元专项引导资金,重点对项目引进、大企业培育、企业自主创新以及上市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出台了重点产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政策,设立了5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依靠这些措施和政策,双流成长为中国目前技术线路最齐、研发平台最高、产业链条最长、发展潜力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2009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包括光伏产业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正遭遇“寒冬”,双流的新能源企业也在经历欧洲订单下降的苦恼。蒲贵森说,前段时间有园区企业去意大利参加太阳能产品展会,有订单向他们招手,可企业却不敢接,因为对方提出了更长的支付周期。虽然面临困难,但蒲贵森认为,这个调整是阶段性的,产业的波动本来就是正常现象。更重要的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蒲贵森主任说:“从国家层面来说,新能源产业确定为"十二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下一步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一个必须的选择。前段时间我们走访了几家企业,园区企业对应对这个"冬天",应该说都非常积极:一是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第二是主动开拓市场,在大的背景不好的情况下,对某个企业个体而言,市场开拓得好,就能很好地度过这个危机时期。”
如果说双流是成都打造绿色产业的典范的话,那么寿安新城就是成都首个在远郊建设低碳生态小镇的试验田。
寿安是一座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的小镇,被青山绿水环抱,雨后的空气尤为湿润清新。这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川西名镇,自古就是商贸集散中心。这里农民的生活曾经以养殖业、种植业为主,过着传统的田园人居生活。
从2010年起,寿安人开始感觉到家乡的变化:道路更直、更宽了,自幼就玩耍嬉戏的蒲江河和临溪河更美、更干净了,一栋栋安居房盖起来了……难道这就是大家说的城镇化?
这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寿安新城。负责寿安新城整体开发的成都青蒲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策划部主管张承源告诉记者,一些新城建设中住宅狂飙突进,产业配套服务却付之阙如,白天是空城,晚上是“睡城”。寿安打造新城则走了一条“产城一体”的道路。
张承源说:“它的整个规划和建设的形态是厂房、城市综合体和邻里配套中心是放到一块的,让在这里工作的产业工人在下班之后不用步行很远或者骑电动车、摩托车,就可以回到生活居住区,这里配套有宿舍、超市、娱乐设施、茶楼,有机地以点状的形式把产业和人居结合起来。”
产业和人居紧密结合会不会造成生活区受工业污染呢?张承泽说,基于环保低碳的发展理念,寿安新城在招商中也以“绿色”为标准。去年,曾经有一家在行业知名度、预计投资规模上均十分可观的深圳企业有意前来寿安发展,但是因为在污染物处理上没有达到要求而被寿安谢绝。
张承源说:“产业发展这一块不是先发展再治理,包括产业的招商、厂房的建设都遵循环保、绿色、低碳为主的理念。在厂房的设计上大量利用了太阳能、风能这样的环保型能源作为厂房的能源供给,包括路灯、应急照明,等等。”
寿安规划了200公顷“绿色印务基地”,目前已聚集23家企业,投产13家。与常见的印刷产业不同,这里的印务产业主要做研发和设备的组装,因此不会产生大量污染物。产业的发展还将通过服务于产业的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这里会诞生寿安镇第一块足球场、第一个羽毛球馆、第一个网球场……同时,原生湿地、河心公园等也将保留人们的田园之乐。
寿安镇镇长陈春涛说,当地的居民将在田园生活的现代转型中受益:“原来都是分户的养殖,污染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后来就朝着标准化和适度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大部分的群众从业上在逐步转变,小户养殖逐步在萎缩,向现代农业发展,向工业产业工人转变。我们在民生工程上,对劳动力的培训是个重要工作,每年都要分期分批开展劳动力的培训,让他们逐步适应产业的需要。”
这就是未来的成都,它不会是纯休闲城市,也不会是工业开发区,而将是真正做到“产城一体”的现代田园城市。
推荐阅读: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