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7日消息: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也是生态环境时代、旅游休闲时代,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城市赋予全新的内容,也提出了理性的更高的要求。创建园林城市乃至生态园林城市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不仅有利于增强温州城市的休闲功能,还有利于延续温州城市的传统历史文脉,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愚以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要重点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精心规划设计,形成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城市的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园林城市创建不但要有完整的空间布局规划,还要有完整的市容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如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5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1%,城市绿化覆概率达到36 %;道路绿化普及率在95%以上;全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林荫路系统;城市主干道沿街单位90%以上实施拆墙透绿;有效组织开展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群众性绿化活动;积极有效地推广城市立体绿化,等等。尽可能均衡分布绿地,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城市绿化带来的好处。要结合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结合温州市绿道网规划,建设在市区与城郊规划建设一批慢游步行绿道、自行车专用绿道、环保电瓶车专用绿道、自驾车绿道。绿地的服务半径是衡量绿地体系科学性、均衡性、合理性与人本性的重要标准。园林城市园林绿地的服务半径要达到500米,使市民离开家门口500米就有一个休憩游玩场所。城市广场建设要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率达到60%以上,植物配置要乔灌草相结合,建筑小品、城市雕塑要突出城市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
二要透绿显山露水,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一座园林城市就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植物与水体是园林城市建设中的两大要素,它们可以在不同的季节影响小气候(指通风、阴凉、湿润空气),使市民得以欣赏大自然的绿色、生命和阴凉。按照园林城市的标准,城市常用的园林植物要以乡土物种为主,物种数量不低于150种。榕树、茶花作为温州的市树、市花,应该在园林城市的规划建设方面有所反映。园林城市规划布局要富于变化,要把多样性景观的营造与变化作为尊重自然的一种手段与追求,既包括景观的变化、地形的变化、植物的变化、建筑的变化,也包括要将静态观赏转变为人在园林城市里巡游的动态观赏,即使在一个景点,也可以有不同角度、不同高度、不同距离的观赏机会。要在城市外围形成一定规模的环城景观带或绿化隔离带,以有效净化空气、制造小气候。城市中心区的山体、水体是城市绿化的特殊地段,要做好“透绿显山露水”的文章。要创意思维,精心策划,因地制宜,巧于借景,避免做作、单调、呆板,形成“园外有园、景外有景”之境,达到花影、树影、云影、水影等有形之景与风声、水声、鸟语、花香等无形之景的巧妙结合,交响成曲,使游者览之有物,动静结合,层次分明。
三要自然与艺术融合,构筑积淀深厚的人文系统。作为综合艺术,园林城市不仅利用自然山水,创造真景,反映真境,还利用诗歌、绘画、书法反映虚境,做到由诗入画、由画入园、虚实结合,在追求情境的同时,追求雅韵的趣味。园林艺术充分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精神,突出城市文化与地方特色,与城市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将自然美、人文美与意境美巧妙结合,满足人们求新求趣求知求异求美的需求。在园林建设方面,要借山水之景来抒发自然之情,将主观的意、情、神和客观的境、景、物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成为一个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整体,体现了主观的生命协调与客观的场景融合,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造园艺术还要通过空间的组合、比例、尺度、色彩等手法的运用,引起人们产生联想、共鸣,形成意境。
四要崇尚自然,以人为本,营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结合,是中国造园艺术最高深、最有情趣的课题。18世纪,意大利一位基督教传教士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欧洲人)追求以艺术排斥自然……而中国人相反,通过艺术来模仿自然。”园林城市的创建需要智慧的灵感与创意的策划,需要强调人类生活、城市建筑与生态环境的高度结合、相互交融与无限默契。园林城市的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方面,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大至一条街道、一幢高楼,小至一个标志、一条凳椅,都要让人感到无比亲切。要抓好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和街巷的绿化,因路造景、因景配绿。要从文化、美学、人文的视觉、意向、心理感知等方面,赋予园林城市规划更多的人文情怀,从整体上控制并营造城市景观的独特性、连续性,让市民得到更多的享受。
五要社会联动,动态发展,增强园林城市的竞争力。园林城市强调城市生态自然与城市现代化的有序融合、城市景观与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城市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城市的规划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城市生命历史和生存状态提供连续的动态发展空间。而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利于保持与优化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整体性形象,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引导市民生活方式的健康趋向。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挖掘用地优势,协调城市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充分发挥各项绿地的功能,最大限度地从功能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园林城市的创建不仅关系到每一位市民的切身利益,也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积极参与。作为系统的社会工程,园林城市的创建需要有关部门、有关方面相互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城市绿化工作的合力。城市绿化不仅美化市容,而且可造就丰富多彩、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景观。
六要强化保护利用,延续城市文脉,增强时代气息与城市魅力。陶渊明曾经写道:“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温州自东晋选址建城,采取倚江、负山、通水的原则进行规划布局,城内五水(东为伏龟潭,南为雁池,西为浣纱潭,北为潦波潭,中为冰壶潭),配以五行,开凿28井,对应天上28星宿,传统文化“取象于天”、“天人合一”的意识与阴阳五行、科学的设计巧妙结合,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与鲜明的地方特色。叶适在《永嘉开河记》中提到宋前的温州城市布局,“昔之置郡者,环内外皆为河,分画坊巷,横贯旁午,升高望之,如画弈局。”“一坊一渠,舟楫必达;可濯可烹,居者有澡洁自利;可载可汎,行者无负载之劳。”街坊、水渠紧密结合,错落有致。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温州知州杨蟠《咏永嘉》诗“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温州古城的规划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城内、城郊都充满诗情画意。南宋永嘉四灵之一的翁卷《题雁池》诗:“包家门外柳垂垂,摇荡春风满雁池;为是城中最佳处,每经过此立多时。”清郭钟岳《竹枝词·南塘》:“踏青侣伴过南塘,二月春风夹路乡;蜂蝶紧随衣袖舞,梧田十里菜花黄。”园林城市建筑反映与解释着地方的文脉,并始终与一个地方的未来相连。在园林城市创建过程中,要加强对温州市区古典园林的研究、挖掘与修复,要制定保护规划和实施计划,古典园林、历史名园得到有效保护。重点突出七块:一是以华盖山、积谷山、谢池、墨池为核心的园林圈,主要有如园(池上楼)、涉园、玉介园(墨池坊);二是以九山河、松台山为核心的园林圈,主要有籀园、怡园、松台别业、徐宅大屋;三是广场路、东公廨、沧河巷等位核心的园林圈。主要有且园、众乐园、二此园;四是以南塘街与白鹿州公园为核心的园林景观带;五是以三垟湿地为核心的生态园、六是以景山、会昌湖为核心的园林景观带;七是大罗山旅游绿道(含仙岩、茶山、瑶溪等)。当然,有很多古典园林早已不复存在了,但是温州古典园林模山范水、叠山理水、师法自然、巧于借镜、小中见大、布局自由的做法还是值得在园林城市建设方面借鉴的。
推荐阅读:
(来源:温州市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