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杨善洲”:为中国山区播出一片绿

2011年10月27日 12:00北青网

高见邦雄和山西的学生们一起种植小树苗

中国园林网10月27日消息:中日明年将迎来邦交正常化40周年。邦交正常化以来,许多日本友好人士来到中国,在不同行业和领域贡献力量。日前闭幕的第五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双方强调要进一步拉近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记者日前赴山西大同参观了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的一个基层友好技术合作项目,采访了在当地植树造林20年的“绿色地球网络”事务局长高见邦雄。

■把荒山变宝山 摸索生态绿化之路

汽车在山路上颠簸许久后,驶入一片郁郁葱葱的地带。繁盛树木掩映下,是一块写着“灵丘县活水自然植物园”字样的牌子。“欢迎来到植物园,我是高见邦雄。”如果不是中文里带着生涩的口音,眼前这位皮肤黝黑的男子,就像一位在田间劳作的中国农民。

作为日本非政府组织“绿色地球网络”的事务局长,高见在当地更为人熟悉的名字是“老高”。20年前,一次来到中国的友好交流活动,让他萌生了在大同进行绿化的念头。

大同地处黄土高原,当时,自然因素和滥砍滥伐、采矿等人为因素的叠加,使得当地水土流失严重。由于缺水、沙尘暴频起,当地流传着“植树比养孩子还难”的说法。而在高见看来,单纯的植树造林并不能达到改善和治理环境的目的。“我们要的不是充满幻想和浪漫的沙漠绿化,而是要在这个地方摸索出一条符合生态的绿化之路。”

1999年,高见在咨询了专家的意见后,把灵丘县作为“科研基地”。高见购买了上寨镇南庄村附近的南天门山86公顷土地100年使用权,尝试着建一个植物园。如果成功,这就是一个森林再生示范园。

“当时这山上光秃秃的,可荒了;现在,可以说是个宝山。”植物园的中方技术员李向东告诉本报记者,高见先是和村里协议,禁止村民砍柴和放牧,随后带领技术员,栽种不同种类的植物,从栎树、小白蜡树到苜蓿、兰花。

“树多,落叶多,土就变得肥了,会长出更多植物,就形成良性循环了。现在植物园里有600多种植物,还有柴胡、黄花龙芽等药用植物。” 高见说。

■10万元起步 20年开展200多个项目

灵丘植物园只是高见项目的一小部分。用数字概括的话,从1992年以来,“绿色地球网络”筹集了4000多万人民币的资金,通过和全国青联、山西青联以及大同市青联的合作,在大同7个县开展了“喜鹊林”实验林场、白登山环保中心等200多个项目,绿化总面积达到5500公顷,种树1850万棵。

在大学里学习核物理专业的高见坦言,20年前,当他用从朋友那里筹来的10万元启动了“绿色地球网络”组织时,没想过会有这样的成果。“筹备工作其实很简单,只要召集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便可开始运作。但是,如何持之以恒继续下去,却非易事。”

高见到大同的第一站是浑源县。“冰天冻地,煤烟呛得眼睛睁不开,好像憋在烟囱里。”在农村里一住就是几十天的高见,整天背着行囊在小摊上吃面条。生活条件的艰苦并没有吓倒高见,但日中人民情感的隔膜给他添了不少障碍。

抗日战争期间,浑源县很多村里都有被日军杀害的人。“鬼子来了”,是村里人对高见的第一反应。为了消除人们的误解,高见先从和孩子交朋友做起。他去学校,蹲在孩子身边聊天,熟起来后,跟着孩子进村民家“蹭饭”。这之后,在村民家过夜、说服村里搞绿化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普通话说得不标准的高见,对大同各县的方言却十分熟悉,和村民沟通基本上“零障碍”。

■破除恶性循环 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并行

在自己所著的《雁栖塞北》这本书里,高见总结说,植树造林见成效至少二十年,是以长期利益为目的的项目;种植果树,四五年会看到成果,是中期利益的项目;而打井等是立刻见效的短期利益的项目。要把长、中和短期的项目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当地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从1993年开始,高见开始探索结合环境治理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道路。他来到灵丘县上寨镇的下寨北村,给当地小学建设了“希望果园”,种植果树收入的70%到80%分配给农户,其他支援小学。农民们增加了收入,孩子们也有了新校舍。

灵丘县的上北泉村更是因为发展经济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仿佛置身于江南。村支书郑海水说,20年前这里还是贫困的小村庄,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后来在高见这样的日本友好人士支持下,种植果树逐渐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村民的收入也到达了几千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后,村里又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发展生态旅游。

■促进民间交流 治理环境也增进友谊

高见强烈感受到,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政府在不断加大治理环境和推广绿化面积的力度,中日两国之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也越来越多。“绿色地球网络”这样的民间组织,在植树造林的同时,也播下了两国人民友谊的种子。

从90年代以来,高见每年会招募几次绿化植树团,组织日本人来山西植树。随着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很多日本企业“慕名”加入,并且逐渐发展成定期派遣绿化团。记者在采访时,就遇到了日本三得利株式会社及日本永旺株式会社的员工团,他们中既有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80后”日本青年川上椋史在三得利株式会社法务部工作,他告诉记者,在上北泉村,和村民一起植树,和孩子们一起跳舞,让他很开心。“我想,大概因为高见先生做出的努力,让交流变得容易起来了。”

高见在中国开展的活动,得到了从日本政府到普通市民的支持。2004年,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实施机构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将“绿色地球网络”列入基层友好技术合作项目——太行山地区多样性森林再生项目,对其进行资金援助。高见告诉记者,迄今为止,该机构提供的援助已经有1.7亿日元(约1423万元人民币)。

高见一直念念不忘的,是3月份日本发生大地震后,大同事务所的中方员工和灵丘县的很多村民自发捐款,连小学生都拿出了原本就不多的零花钱。“这大概是对友好万岁最好的诠释吧。”高见说。

高见邦雄简历

1946年出生于日本鸟取县,1970年从东京大学肄业。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开始往返于中国和日本。高见1992年成立了环保组织“绿色地球网络”,多年来获得过中国政府表彰外国人的最高奖励“友谊奖”、日本大阪府民会议的“大阪环境奖大奖”等奖项。

高见邦雄:“能坚持到现在是奇迹”

高见在黄土高原绿化20年的经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扎根云南施甸县山区种树扶贫、一干便是20个春秋的中国先进人物杨善洲。高见并不熟悉杨善洲的事迹,但他告诉记者,并不愿意别人叫他雷锋。“有人说我是怪人,也有人说我是傻子,但我不是雷锋。”

记者: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

高见:确实不可思议。环境是地球面临的比较大的问题,如何去解决,不仅要靠政府,民间组织也要发挥作用。经常会有很多困难,让我觉得坚持不下去了。来帮忙的专家说,“你们创造了奇迹”,我觉得能坚持到现在确实是奇迹。

记者:难在哪里?

高见:刚开始是资金短缺,然后是艰苦的自然条件,再者就是一些环境项目需要长期发展,但遇到诸如村干部换届这样的因素,会影响项目的稳定性。最近遇到的问题是城市在迅速发展。像大同郊区的一个苗圃,因为所在地被规划为开发区要搬家,但地方很难找。我一直缠着(大同市)市长,连他去洗手间的时候都跟着(笑),终于批了一块地。另外,现在物价也在上涨,我们每年的经费大概维持在几百万人民币,但是干不了过去那么多事了。

记者:绿化项目的经费从哪里来?

高见:一部分来自“绿色地球网络”的会员会费,我们现在大约有550多名会员;一部分来自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日中绿化交流基金等机构和团体的捐赠;还有一部分是日本企业和工会的赞助。当然,我们也欢迎有中国企业关注我们的项目,为改善治理环境贡献力量。

推荐阅读:

重庆种植银杏树的纠结看到现行绿化建设上的问题

乌鲁木齐出台试行《城市绿化建设管理规定》

2011年天津市园林绿化优质工程评选结果公告

铁汉生态:生态修复和园林绿化工程带动公司实现高增长

(来源:北青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