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20日消息:近日,第六届亚洲湿地论坛在中国无锡举行。在湿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作为亚洲拥有湿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继续在湿地保护上担当重任。目前,中国每年新增湿地保护面积30多万公顷,恢复湿地1万多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从“十五”末的45%增加到“十一五”末的50.3%。
湿地面积亚洲第一
目前,我国国际重要湿地总数已达41块,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总数达145处。国家林业局湿地管理中心主任严承高指出,中国湿地面积共有3848万公顷,居于亚洲第一。
湿地在维护生态安全、气候安全、淡水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湿地提供了2.7万亿吨的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的96%。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指出,湿地不仅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还是抵御台风、海啸、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了先旱后涝的灾害,3月份以来的特大干旱中,一些森林、湿地分布集中且保护较好的地区受旱程度明显较轻。
中国湿地对全球气候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研究发现:全球湿地每年固碳量,足可抵消全球因使用交通工具释放碳总量的1/3。中国湿地的固碳能力巨大,仅四川若尔盖100多万公顷湿地就蕴藏了19亿吨泥炭,平均每公顷储碳4130吨。
湿地保护成效明显
当前,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健康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来到江苏无锡蠡湖湿地公园,映入观光客眼中的是层层叠叠的绿,迎面扑来的是香甜的清风。十年前,这里曾布满腥臭的湖水、破坏殆尽的植被。十年不懈努力的治理已经让这里焕然一新。作为太湖的内湖,今天的蠡湖正是太湖治理后的成果。
治理后的蠡湖周边土地急剧升值,原先一亩不到20万元,如今最高已达到800万元。湿地的保护已经带来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引领着蠡湖走上了绿色增长之路。
蠡湖的治理成果仅仅是全国的一个缩影,近五年内,中国政府通过不懈努力,已经恢复湿地近8万公顷。
各地湿地保护条例的相继出台为湿地的恢复提供了制度保障。2010年中国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建立了湿地保护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仅在2010年和2011年就安排了4亿元资金。
湿地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为湿地保护和恢复夯实了科技基础。贾治邦指出,中国目前已经开展了湿地调查监测、国家重要湿地确认以及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价值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正如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指出的那样,湿地退化和丧失的速度超过了其他类型生态系统退化和丧失的速度。尽管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中国湿地总面积正在逐步减少的总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形势依然很严峻。为此,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促进生态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严承高透露,第二次全国湿地面积普查工作将于明年2月结束外延调查,该项调查将成为今后湿地保护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继续健全湿地保护政策法规,加大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政策支持力度,建立长期可增长的湿地保护投入机制依然是湿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有3亿人口直接依赖湿地生存,为了保护湿地,目前很多渔民已经转业。为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收入来源,农家乐、手工艺品等替代性产业的发展将带动湿地向旅游经济的转型。“湿地旅游和湿地生态旅游是保护和利用湿地的有效途径。”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钧说。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