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深耕盆景五十载 名冠岭南红果王

2010年07月13日 09:58广州日报廖靖文

中国园林网7月13日消息:盆景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园林艺术,广州人更是喜爱栽种盆景。岭南盆景界“行专”周炳鉴从20多岁就开始琢磨盆景,凭着好学和勤勉深耕50余年,一双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手”令光秃秃的树桩枝繁叶茂,成为奇妙的盆景艺术品,成功让民族英雄邓世昌亲植的百年苹婆结出二代果实,更使舶来的红果树反季节结果,被行内尊称为“红果王”,是岭南盆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小伙子钟情盆景 转眼已成白头翁

海珠区邓世昌纪念馆的庭院内,展览了上百件姿态各异的盆景,常见的九里香、罗汉松、簕杜鹃,珍稀的水松、黄杨……周炳鉴手把剪子,穿梭在盆景间,不时停下脚来,凝神贯注,剪掉一些杂枝芜叶,眼神中流露出关爱和自豪,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般。当中一盆相思陪伴他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依然生机勃勃。

盆景不像其他手工艺,单看上去修修剪剪平淡无奇,甚至看不出修饰的痕迹。这也是岭南盆景的一大特点,善用修剪又不露刀剪痕迹。必须要经年累月地修剪,随着时间的流逝,形成各种造型,一如天成。

“很多人以为只有有闲有钱的老头子才爱玩盆景,我还是身无分文的细路哥(小伙子)时就对盆景情有独钟,一发不可收拾,痴迷了几十年。”

周炳鉴出生于海珠区一个普通人家,受邻居的影响,他小小年纪就对盆景情有独钟,经常去看邻居淋水剪枝。看得多问得多了,自然就手痒起来,出来工作有了收入就将业余时间都投在了盆景上。

一有空,他就跑到清平市场的“树仔头”圩,“淘”山民摆卖的鹊梅、山橘等老树头。不仅要眼到还是手到,掂在手中把玩一番,看是否符合选材标准:能否做悬崖、能否做斜树、能否培育成大树形。在一堆杂乱无章的树桩中,翻寻自己心水的树头。

培土掐枝胆大心细 经年累月坚持做笔记

跟其他的艺术品不同,一盆盆景的形成,除了成功选胚、细心雕琢,还要经历时间和风雨的考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玩盆景的人不少,但真正成为专家却寥寥无几,周炳鉴就是有这份心思和坚持。

每培育一个树胚,周炳鉴都会在笔记本上开一个“专栏”,记录它们的成长历程。从一段秃秃的“光棍”树桩,到枝托显现雏形,再到开枝散叶,这个过程可以说是经年累月,要费去多少心血,外人难以揣测。

“培土掐枝是栽培的基础,都是手工活,要胆大心细。”一个长得合适的芽,长到枝条如甘蔗大小,就要将其掐断,再发芽,再长到枝条如拇指大小,继续掐断,继续长芽,如此枝条由中指、烟、筷子、香、牙签大小一步步递减下去,最后枝开叶散,才算成型。

与种树种菜也不同,盆景所需要的土壤并不是越肥沃越好,而是疏水透气为佳,一般来说老工厂锅炉锻炼出来的煤渣是最适合的土壤基质,但是对于周炳鉴这样的工薪阶层也是不小的负担。后来他自己尝试用废煤渣和粗砂混合成基质,加上废旧的海绵和树枝,没想到效果非常好,成为合适又便宜的基质。

推荐阅读:

山西:恒山四大夫松 挣扎生死线上

西安:城中村拆迁了村民搬走了 剩下老槐树孤零零

河北:马村区待王镇三棵百年古槐面临“灭顶”之灾

北京:道路两侧杨树一枯一荣 专家正查找原因

[分页]

整个培育过程的每一步,周炳鉴都会悉心记录下来。哪怕是这一次失败了,也会成为宝贵经验,即使树胚不幸夭折,他也不会就此放弃,要找出原因,得出对策,将“死亡报告”写得清楚明白。“盆景栽培讲究因势利导,不能照本宣科”。几十年下来,周炳鉴的笔记本,已经是厚厚的几大册。跟他的盆景作品一样,这也是珍贵的心血结晶,将一直传承下去。

钻研反季节栽培 红果王冠南粤

岭南盆景强调师法自然,在实际了解了各种植物的“性情”以后,周炳鉴开始尝试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盆景栽培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只用过去老一套的经验已经行不通,必须吸收新的知识。” 通过读书、看报,他将植物生理学、肥料学、土壤学等跟栽培有关的知识一一吸收总结。

在传统盆景栽培上,过去很少出现反季节培植的情况,20多年前,周炳鉴成功运用栽培新技术,令由巴西引进的红果树反季节结果。这盆造型优美的红果高达2米,结出上千个果子,就像一个个灯笼般,在庆祝建国40周年的展览上摆放在正中,被冠名“万家灯火迎国庆”,盛况空前,赢得了广东省园林艺术展览会一等奖。

周炳鉴介绍,以前很少将红果作为盆景培养,它本是5月果熟,要让其反季节挂果,难度很大。而周炳鉴凭着“胆大心细经验足”,在春天里就要将其果子打落,并摘去枝端叶芽,给足养分,让树长得壮实。在预计它挂果的90天前,就抑制给水,即便叶子都萎蔫了,也要忍住不能给水,一定要等够10天,才马上恢复正常给水,花蕾就出来了。自此周炳鉴被行内尊称为“红果王”。

1986年,英女王伊丽莎白访问广州,到流花西苑参观盆景展,周炳鉴的作品摆放在入口最显眼的位置,他还作为陪同人员之一,回答了女王随行人员提出的有关技术问题。

邓世昌手植百年苹婆 断枝长成观果盆景

而今,周炳鉴将自己最钟爱的几十盆盆景作品放到了邓世昌纪念馆内,供大众参观品鉴。事实上,他早已与邓世昌纪念馆早已结下不解之缘,1991年一场猛烈的台风刮断了邓氏宗祠内一棵邓世昌手植的百年苹婆树,在附近上班的周炳鉴刚好路过看到,“我觉得太可惜了,想试试能不能回家移植”,便将一根约有汽水瓶粗的断枝带回家。“我用高锰酸钾稀释水溶液消毒,再在锯口涂上催根的溶液,插在基质中细心栽种。”

经过近3年的精心护理,苹婆断枝居然成功发芽,并且成长壮大为一棵小苹婆,还结出了两个苹婆果实,成了一棵观果盆景。邓世昌手植苹婆的第二代,后继有“果”令周炳鉴深感欣慰。他将这盆珍贵的苹婆送给了邓世昌的后人,后来被栽种在天河公园邓世昌衣冠冢旁边。

周炳鉴后来又利用断枝有陆续培育出几盆小苹婆盆景,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成为纪念邓世昌的最珍贵之物。先后作为礼物赠送给威海市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邓世昌纪念小学等单位,有的还远赴威海北洋水师衙门原址,在邓世昌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落地生根”。“能够为民族英雄邓世昌做一点事,我觉得很自豪和欣慰。”

推荐阅读:

山西:恒山四大夫松 挣扎生死线上

西安:城中村拆迁了村民搬走了 剩下老槐树孤零零

河北:马村区待王镇三棵百年古槐面临“灭顶”之灾

北京:道路两侧杨树一枯一荣 专家正查找原因

[分页]

73岁的他现在每星期必定有两三天要呆在纪念馆里,呵护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孩子”,又继续培育新的作品,“大自然变幻莫测,盆景创作永远没有止境”。

广州名片:岭南盆景风格独特 中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

岭南盆景是我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之一。岭南盆景产生于明清,形成独特风格则是建国后。岭南人特别是广州人酷爱栽种盆景,既可舒眼目,怡心神,又可陶冶性情,带来无穷乐趣。今年初,盆景成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炳鉴就是传承人之一。

周炳鉴介绍,岭南盆景的创作,多就地取材,选用亚热带和热带常绿细叶树种,一般以广州人称之为“树仔头”的树桩为主,其品种多达30余种。传统岭南盆景的构图形式有单干大树型,或双干式、悬崖式、水影式等。除树桩盆景外,还有石山盆景。后来又创作发展了雄奇秀茂的大树造型、挺拔扶疏的高耸型、含珠滴翠的叠翠型以及野趣天然的自然型。

岭南盆景的制作、陈设和欣赏,有“一景二盆三几架”之说,即除景外,盆具和几架的选用也很重要。岭南盆景多用石湾彩陶盆,讲究吸水透气、色泽调和、大小适中、古朴优雅。几架有落地式和案架式,多用红木等较名贵的木材制作,使之协调和谐,相映成趣。

推荐阅读:

山西:恒山四大夫松 挣扎生死线上

西安:城中村拆迁了村民搬走了 剩下老槐树孤零零

河北:马村区待王镇三棵百年古槐面临“灭顶”之灾

北京:道路两侧杨树一枯一荣 专家正查找原因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