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21日消息:威宁草海是我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与青海湖、滇池同为中国三大高原湖泊,湖内生物资源丰富,被称为“物种基因库”、“天然博物馆”。每年,到草海越冬的鸟类达210余种、逾10万只,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颈鹤、金雕、黑鹤、白尾海雕等,素有“鸟的王国”的美誉,草海已然成为观鸟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然而,旅游开发势必会影响到鸟类的生存环境,甚至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一味地保护又只能让威宁人民望“海”兴叹。因此,对草海如何开发与保护的问题正形成新一轮科学的管理模式。
2010年11月13日,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厅地共管”工作正式启动,这打破了以往草海管理中“旅游部门想开发却无权开发,保护部门就保护而难以保护好”的两难局面。
“厅地共管”即省林业厅和毕节地委共同管理草海,并明确以地方管理为主。具体来说,由草海保护局继续进一步抓好对草海周边的环境整治,并在上级主管部门省林业厅的支持下加大对周边农民的劳动力转移及相关政策资金扶持;由地方旅游部门对草海进行合理适度开发,并引导农民从事旅游服务业等就业和增收,从而进一步推动草海保护工作。
草海保护区管理处自1985年成立,2005年更名为“贵州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后分别直属省环保局、林业厅管理,保护局的主要职责是加强对草海的环境治理与保护。然而,“蓄水还海”的草海周边农民因生计困难,一方面种地区域不断向湖边跟进,另一方面不断向四周山坡上“退林还耕”,甚或下海打渔捞虾、拦网捕鸟,草海的环境遭受严重损坏。“尽管多年来采取了很多办法,引导农民从事第三产业、发展养殖业、转移劳动力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保护局局长周容宪说。
据有关部门统计,草海周边90多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域森林覆盖率仅为15%左右,水面海拔从管理部门成立之初的2175米下降到如今的2171米,每天注入草海的生活污水高达2500吨,造成水域内水体和空气污染。
“人均仅有2分地,迫于生计的农民只有不断向四周的林地开荒,导致生态保护困难。农户种植的威宁大白菜畅销周边省市,亩地收入可达七八千元,因此地里施用化肥后的污水一定程度上也为草海带来不可避免的污染。”周容宪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农民的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基本无人捕鸟捞鱼,但他们的生存压力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草海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有‘高原明珠’的美誉。”旅游部门有关负责人称,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服务及科学管理机制,每年入区旅游的游客仅三四万人左右,且大多是慕名而来,扫兴而归。
实行“厅地共管”后,如何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省林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沈晓春认为,由于草海周边区域人口稠密,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全民保护意识,依法保护草海,确保核心保护区域“2175”水位线,同时,按照“控制、规划、保护、开发”的进行合理适度开发。
“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利用,保护和开发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处理和协调的问题。”毕节地委副书记安金黎说,草海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为树立草海的崭新形象,加大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提高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威宁抢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和“威宁试点”新机遇,正在积极制定《草海旅游总体规划》,并依托“草海”这一品牌,积极打造“高原湿地生态旅游大县”。“当前,正着力对草海周边的植被进行恢复,加大投入力度建设污水处理厂,科学合理规划草海旅游,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开发和打造一批旅游开发点及休闲旅游区域。”毕节地委委员、威宁自治县县委书记杨兴友表示,“厅地共管”的意义在于,不仅要把草海保护好,还要开发好、利用好,真正成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旅游胜地。
目前,该县总投资1100多万元修建的16公里排污大沟工程已启动,由国家财政部下拨的湿地保护补助专项资金400万元也即将用于草海保护区域的植被恢复。通过招商引资,由重庆伊卓实业集团总投资6.8亿元的草海国际养生基地已于日前正式开工。据悉,项目建成后,将集生态度假、休闲旅游、贸易、农副产品加工及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为一体的高原湿地生态旅游精品区。
推荐阅读:
(来源: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