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石旮旯通过石漠化治理种上花椒后,既绿化了环境,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中国园林网1月22日消息:自2001年以来,我省分别在关岭、罗甸、水城、六枝、兴义、毕节、赫章、威宁和安顺市、黔西、大方、盘县等石漠化严重地区开展了植被恢复治理试点。通过采取人工造林(含人工点播)、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含人工促进)等营造林措施,完成试点建设任务30.93万亩。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积极探索石漠化治理的有效途径。据初步统计,2001~2008年全省共完成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达1000万亩。
2008年以来,国家正式将我省55个县(市、区)纳入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范围,我省55个县(市、区)编制了试点实施方案,并会同相关部门批复了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植被恢复建设任务398万亩。目前,省林业厅已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植被恢复建设任务160万亩,占计划任务40.2%。
试点工程启动以来,省林业厅始终把石漠化综合防治植被恢复工作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安排部署。及时向各市(州、地)、各试点县林业局下发了《关于做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植被恢复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如何抓好植被恢复项目提出了具体要求。林业厅主要负责人多次强调石漠化综合治理植被恢复是林业部门的职责,强调一定要将此项工作抓好抓实。加大工程建设现场督查力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石漠化综合治理植被恢复的科技含量。林业厅根据石漠化地区急需解决的理论和生产方面的问题,先后开展了“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喀斯特地区城市森林碳吸存及测算技术研究”等16个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的研究,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推广依据。结合省情,以喀斯特石质山地植被恢复为重点,在相关区域内重点推广了“贵州省西部石灰岩山区石漠化治理”、“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及植被恢复技术示范”等17个科技推广项目,有效提高了55个试点县石漠化治理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与省发改委共同把我省成功治理模式运用于石漠化治理植被恢复项目建设中。
狠抓种苗基础建设、整合资金向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重点倾斜。根据石漠化造林需要,及时安排部署采种育苗工作,确保提供优质品种对路的苗木,以此满足植被恢复对种苗的需求。同时还充分考虑到石漠化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帮助各试点县加大容器育苗力度,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加大石漠化地区良种基地建设力度和投资力度,去年以来,林业种苗工程投入石漠化地区1193万元,安排建设7个林木良种基地,进一步加强了石漠化地区的种苗基础设施建设。省林业厅在安排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省级植被恢复等林业重点建设工程的任务与投资时,重点向55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倾斜,为尽早实现石漠化综合治理目标任务打下良好基础。2008年至2009年,林业重点建设工程投入55个石漠化试点县资金共计3.46亿元,占年度林业重点建设工程总投资的70%,完成石漠化地区营造林350万亩,占年度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任务的66%。
通过开展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治理试点,逐步恢复了试点区的森林植被,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工程区的农田得到有力保护。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治理经验,并探索出了许多较为成功的治理模式。如岩溶山地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治理模式、岩溶山地防护林针阔混交治理模式、岩溶山地防护林针叶不同树种混交治理模式、岩溶山地乔灌草结合治理模式、岩溶山地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金银花、花椒、车桑子等治理模式。
推荐阅读: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