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19日消息:这是对云南林业资源的深度盘活。稳步推进的中低产林改造,正进一步放大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云南穷山变富山的活力与期待。
“云南94%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和半山区,只要把山区经济做活,把产业做大,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加快云南山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最大的潜力在山,最大的希望在林,最大的活力在中低产林改造。要把山当田耕,树当菜种,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面对云南的林地和大山,省委书记白恩培明确提出要求。
盘点家底,3.71亿亩的林业用地面积是我省最大的资源优势,但满目绿色中,中低产林面积达7470万亩,“远看都是树,近看不中用”的森林资源现状,让广大林农守着青山“讨饭吃”。怎样才能让山林活起来,林产业强起来,山区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省委、省政府一手强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解放林业生产力;同时更把长远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亟需改造的6000万亩中低产林地,吹响了我省林业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展向数量与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的号角。
云南的山林不再静悄悄。省委书记白恩培在百忙之中专题调研中低产林改造,并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主要领导及林业部门领导多次率队开展专题调研,对进一步抓好中低产林改造作了安排部署。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之后,我省及时召开了省委林业工作会议,提出了“像抓林改”一样开展中低产林改造。
承载“森林云南”的美好愿景,全省中低产林改造很快形成了高位推动的态势,从改造规划到资金筹措、树种选择、龙头培育,所有关键环节,领导干部都在一线靠前指挥,真抓实干,全面推动,这个冬季,云岭大地中低产林改造的接力棒在大山之间热力传递。
建设基地,培植产业,兴林富农,中低产林地改造的目标贯穿到改造工程的始终。全省上下因地制宜编制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将工作细化到山头地块,落实到人。西南林学院、省林业科学院、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等技术力量的进入,为中低产林改造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变低产低效林为丰产高效林在科技的引领下,已埋下了从梦想到现实的种子。省级及地方财政加大投入,金融机构创新与林业生产相适应的信贷模式、信贷产品。各地在中低产林改造中放开试,大胆闯,以拍卖、租赁、入股等多种流转形式,吸引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参与中低产林改造。一时间,茫茫山林,激荡起中低产林改造的热潮。2004年到2009年,全省已累计完成改造面积60多万亩,2009年仅普洱市就完成了改造面积近15.5万亩。
按着“什么适宜种什么,什么收入高种什么”的思路,不少地区在中低产林改造中,算好生态效益账、经济效益账、社会效益账,以生态良好为前提,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龙头带动为关键进行产业化、规模化开发。木本油料、珍贵树种、名特优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森林食品、珍贵药材基地崛起在昔日的低产低效林地里,更新了云南的林地资源,穷林变富林,林区活了,林农笑了。这其中,既蕴含着产业政策的催化,蕴含着政府引导的用心,也蕴含了市场主导的灵动,更蕴含了民间资本的力量。
不拘一格,多种模式试水探路,为中低产林地改造拓展出全新一片天。漾濞县引入涵轩绿色产业开发集团,探索出以山区林地资源为基础,以核桃种植为立足点,以生态特种野猪养殖为突破,以沼气建设为纽带,以畜促沼、以沼促果、果畜结合的林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为云南创造了一个可以复制的经验;普洱市,采取每改造1亩、市级财政补助40元、县级财政补助80元的投入模式,为加速中低产林改造,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马龙县,引进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资金2.8亿元,以小蠹虫危害严重、无培育前途的云南松林地为改造对象,伐除虫害木,保留阔叶林,更换丰产林种进行种植,建起了13460亩园林绿化苗木基地,改造低次林9000亩;曲靖市,积极探索出产业结合、项目实施、龙头带动改造的“三种模式”,在提高林地生产力、发挥森林效益上成效初显;富宁县,做好试点乡改造,让群众看有样子、学有路子,充分调动起了林农参与低效林改造的积极性。中低产林改造的合力推进和鲜活经验,正在云南的深山老林,经营出一片片绿色的财富洼地。
从2010年起,用10年左右时间改造6000万亩,中低产林改造将以全新的速度和质量前行。面对还需进一步完善的政策支持,面对科技支撑和技术指导力度不够的现实,以及改造采伐剩余物综合利用率低、资金投入缺口大等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迎难而上,务实、苦干、实干,云南广袤的山林充满期待。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