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0日消息:“太漂亮了,太让人振奋了。”昨日,当刘先生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见到修复后的资阳青铜车马时,禁不住兴奋得喊了出来。记者作为五年前资阳青铜车马考古发掘的见证者,再次见到久违的青铜车马,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而此行之目的,是市九曲河综合整治指挥部拟决定将在当年资阳青铜车马的出土地雁江区雁江镇资溪村11组(今铜车马街)建南桥桥头塑造汉代青铜车马,为世人重塑汉代青铜车马,传承资阳悠久的车文化历史,重现九曲河畔厚重人文。
资阳出土的青铜车马侧面像。
我市市民早已知晓的,2005年12月21日17时许,在今铜车马街的建筑工地上,伴随着挖掘机的阵阵轰鸣,一件深埋地下约2000年的青铜文物得以从见天日。这就是后来震惊考古界,轰动全国的资阳汉代青铜车马,该青铜车马曾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的“2006年考古科普活动日”上被誉为“中国汉代第一车”,是继贵州兴义、甘肃武威之后发现的第三辆汉代青铜车马,也是考古界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的汉代青铜车马,考古专家认为,汉代青铜车马够得上国家一级文物。
资阳出土的青铜车马正面像。
据了解,资阳出土的这套青铜车马,是属于汉代典型的轺车,单服马。铜马造型十分膘厚肥大,三足站立,右前腿抬起,马头微仰起并向左倾斜,呈奔跑中急停状。铜车为单轭,双辕,长方形舆。虽然遭到破坏,但车身、车轮、车轭、铜马及驭人等部件都较齐全保存下来,是四川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而出土墓葬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侧室为长方形砖室,发券用的企口楔形砖,南北壁及后壁用菱形花边砖单砖错缝平砌,墓底用素面砖单砖错缝平砌,砖室内壁和底部涂抹一层青膏泥,厚约0.05米,从该侧室中出土一套青铜车马。
青铜车马虽在施工中遭到破坏,使券顶和青铜车马均受到严重损坏,经清理发掘,青铜车马的残断件达50多件,马头缺失。由于资阳铜车马长期埋藏在一个潮湿的环境中,马肚和笭中填满淤泥,氧化锈蚀程度非常严重。修复后的青铜马残高约1.14米(马头暂缺)、宽约0.51米、长约1.17米,重41.5公斤;铜车长约1.33米,宽约1.04米、高约0.87米,重47公斤;青铜车马组装后1.84米。共清理出淤泥52.5公斤,清洗后的青铜车马总重69.9公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省通过考古发掘,在绵阳、青白江区、新都区、等许多地方都出土过大型青铜马、陶马、木马。但同时出土一套完整的、大型的青铜车马,在四川尚属首次,而在全国同时出土类似的铜车马中,也是罕见的。它的出土对研究秦汉时代的车舆制度,汉代时期西南地区交通工具的使用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我国是最早训养马的国家之一,在古代战争中马、马车作为武器使用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马车作为交通工具的使用也极为普遍。为了使这一重要文物得到保护和修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当时即从考古发掘现场将这批文物运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门成立了资阳铜车马修复保护研究小组,要求用谨慎、务实、科学的态度进行修复和保护,研究工作同时展开,并制定了详细的修复保护方案,以传统的锡焊法为主,环氧树脂灌注、粘接,螺丝钉铆接为辅,多种修复工艺交叉进行,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修复工作,终于将资阳出土的“国宝级文物”修复。
推荐阅读:
(来源:资阳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