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15日消息:在全国赏石协会中,柳州人占有一席之地。柳州人的声音在赏石界清脆悦耳,其地位举足轻重。提到为奇石办的节,几乎赏石界言必称两年一度的柳州国际奇石节。柳州奇石的江湖地位、声望与实力,用现在流行的一句网络语言简言之:柳州奇石,很给力。
力量一:品牌影响力
“奇石之都”在业界的号召力无与伦比。云南黄龙玉就是在上届柳州国际奇石节上亮相后走红。据市赏石协会副会长、常务副秘书长黄位平介绍,2008年第五届柳州国际奇石节举办时,正值云南黄龙玉成为收藏界关注的热点,在奇石节期间,组委会在八桂奇石馆组织了云南黄龙玉专题展,令这一原名黄蜡石,后在云南改名黄龙玉的“奇石新贵”一炮而红,很多人通过这次展览认识到黄龙玉的魅力和价值。黄位平认识的朋友中,就有人由此对黄龙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专程驱车到产地云南去收购珍藏它。
本届柳州国际奇石节参展品种多达上100种,除柳州的三江石、彩陶石、大化石、水冲石等四大名石外,还有山东长岛球石、内蒙古风砺石、雅丹石、新疆戈壁石、贵州青石、云南腊石、福建九龙壁、广东潮州腊石、安徽灵璧石、西藏绿碧玉、台湾南田石……几乎涵盖国内的所有石种,从而为市民了献上一道独特的视觉盛宴。黄位平认为,奇石节这个平台对于新石种、新玩法的认识,起到很大的推介作用。这一届的石展中,广西岑溪的金砂玉以及湖南省的一些新石种,通过柳州国际奇石节的平台进行展示,成为进入市场的一个试金石,开始让收藏家接受。
美国加利福尼亚埃塞其凯奇石俱乐部的托马斯?艾里斯感慨道,柳州作为闻名于世的中华石都,还是广西工业的中心。这里以及周边的奇石秀水创造出了如此奇妙而又精美绝伦的奇石,以至于深深地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石爱好者和收藏家们。柳州国际奇石节不仅是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赏石文化交流的机会,也是国际赏石界的盛宴。总之,柳州国际奇石节是展示各类新石种的良好平台,各地均已认识到这一平台的价值,只要认为有推介价值,有市场前景,各大奇石产地都会选择柳州作为走向世界的舞台。柳州国际奇石节的成熟,国内外的认可度由此可见一斑。
力量二:文化感召力
有一个例子能说明柳州奇石的文化感召力,在柳州与台湾进行奇石交流之初,台湾的赏石审美观成为柳州踏上赏石道路的启蒙。而随着柳州奇石的声名鹊起,柳州赏石文化感召力后来居上,柳州人玩石重质、重形、重色的理念主宰着现在台湾赏石的主流。
仔细比较,没有哪一种爱好能像玩石赏石这样如痴如狂;更没有哪一个行当在人数上可以与之相比;柳州民间奇石馆随处可见,有依托交通场站、宾馆饭店的摆展,甚至各种经营场所和办公场所都有陈列和销售。柳州的赏石事业成就了一种柳州民间的精神文明,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提高了当地人的文化素质。人们对于奇石,津津乐道,不懈追求,既形成了一种心无旁骛的精神寄托,又造就了浓厚的赏石玩石文化气息。在这种精神寄托和文化熏陶下,柳州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乐观豁达,奋勇直前,完美地体现了柳州的人文精神。高雅情操,平实追求,生活惬意,自得其乐。社会繁荣,安定团结的景象便应运而生。
柳州的石文化不仅走出世界,同时也接纳世界,结交世界。柳州石头几乎随着世界航线飞赴各地。同时,世界各地的石玩爱好者都向往柳州,愿意与柳州进行交流。据说“没到过柳州,谈不上名家”成了赏石界的共识。可以说,全国范围内,哪里有奇石市场,哪里就有柳州人;哪里有藏品展馆,哪里就有柳州的石头。每一次国际或国内奇石大展中,柳州石头的获奖数量总是名列前茅。同样,由于柳州人的包容,以及对石玩精品的理解和追求,柳州市场和展馆中也充斥着为数众多的外地石种。也因为这些内外交流,提高了柳州的知名度,聚集了人气,石都柳州之名已成为经营和旅游名胜之地。
推荐阅读:
力量三:经济影响力
“奇石之都”的赏石事业直接促进了本市GDP的增长。只是这个数字无法估算,采石、运石、加工、卖石、买石、展出、收藏,每个环节都包含着GDP的产生。
市赏石协会顾问袁鼑榕经过详细调查,了解到赏石事业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带来的经济影响力。目前柳州的奇石市场除了地摊交易场所外,其他地方都建成了管理房、门面及加工配座区。建好后的市场或出卖或出租,除奇石博览园外,均以盈利为目标,经济效益很大。另一方面,柳州成为石都后,外地商人住柳的人数增多,他们要购房租房,直接促进了房地产的发展。随着奇石市场的繁荣,也逐步带动了玉石市场的兴起。此外,每逢节假日或奇石节展期间,外地购石售石的人数激增,宾馆饭店的入住率都普遍提高。除了上述几种产业之外,赏石事业的发展也间接地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出版印刷业、林木种植业、古董收藏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柳州奇石甲天下,已成为全国赏石者的共识。来柳淘金,来柳发财的外地人络绎不绝,因此形成独特的奇石旅游气氛,商业与旅游浑然一体。柳州因为奇石产业而促进了商业旅游。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来柳州从事有关石头商业旅游的人数约占全市旅游人数的十分之一,每年接近40余万人。
可以说,奇石作为一种产业,从采集、运输、变卖、加工、转卖、再运输、再转卖、展出、收藏,从农村到城市几乎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其中每个环节都需要人的参加,都在消化社会劳力,实际上都在安排就业。据统计,我市相关从业人员总人数不下4万。培养了很多企业家,造就了很多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和就业机会。
推荐阅读:
(来源:柳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