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27日消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此为标志,我国经济社会踏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探索。
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生态建设持续推进的30年。
生态建设,造林为先。从改革开放那一刻起,植树造林就被百废待兴的共和国摆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
197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绵延4480公里的风沙线上,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我国以工程形式开展生态建设就此开了先河。
1979年3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记者来信《风沙紧逼北京城》,让国人动容。正在谋求尽快恢复社会经济秩序的中国,第一次大范围地从生态的角度关注家园的安危。
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确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随后的1981年,经邓小平同志倡导,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生态建设由此成为全民的责任和义务。
由三北工程发端,平原防护林、长江防护林、珠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相继启动,始于广东的灭荒造林,迅速从改革开放前沿地区扩展到全国……
30年后的今天,三北工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中国以人工林保存面积8亿多亩,冠居世界。
如今,三北工程实现了重点治理地区沙化土地和沙化程度双降,局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双减,平原农区粮食产量和农田面积双增。
监测显示,1999年~2004年,陕、甘、宁、内蒙古、晋、冀6省(区),成功实现由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进入了改造利用的新阶段。黄土高原已有近一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不同程度治理,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3亿多吨。
在经济社会发展大量占用农田的背景下,防护林建设从过去的荒沙荒滩要回了基本农田。三北地区30年新增农田牧场1534万公顷,增产粮食约187.6万吨。全国产粮十强县,全部是三北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达标县。
由义务植树发端,植树造林成为一场举国上下的绿色运动,创造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的空前规模。
2008年3月12日,中国第三十个植树节。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自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以来,全国已有109.8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515.4亿株,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成效最显著的植树运动。”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加速了城乡绿化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奥运林、友谊林、结婚纪念林……应运而生,从企业到个人,身体力行参与改善生态面貌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树木认养、捐资绿化等尽责形式不断涌现。
随着新农村建设、城市林业建设的加速,造林绿化在绿化山川之外,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山区、平原、城市,到处都有植树人的身影。历经30年的发展,植树造林已由生态建设的一个固定动作,被日渐赋予更加丰富的内容。
监测显示,改革开放30年间,在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消耗空前巨大的情况下,中国森林覆盖率成功地从12%提升至18.21%。
1998年我国遭受特大洪灾,2000年春持续沙尘天气袭扰北方大部分地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决定,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工程覆盖全国97%的国土面积,投资数千亿元,搭起了我国生态建设的框架。
六大工程启动,我国生态建设由三北工程的一马当先,顿成万马奔腾之势。
这其中,退耕还林工程格外醒目。
人类进入农业文明以来,写下了一部毁林开荒的历史。退耕还林让这一进程发生了改变,坡耕地退下来,还给森林。中国开始寻求一条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退耕还林在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完成建设任务3.85亿亩,短短几年间,造林面积超过了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
在退耕还林等六大工程的强力带动下,全国造林面积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
2003年1月3日,刚刚跨入新的年份,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主流媒体联合播发消息:我国造林绿化面积首次突破1亿亩大关。
消息提到,2002年,全国共造林1.12亿亩,是前一年总任务的1.6倍,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造林速度最快、造林质量最好的一年。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统计数据显示:过去森林覆盖率5年提高1个百分点,现在1年就提高1个百分点。
造林“质为先”。2000年以来,国家林业局成立了营造林质量管理机构,先后出台《造林质量管理办法》、《造林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我国营造林面积核实率、合格率和保存率三项指标稳步增长;林种结构得到优化、树种单一的情况得到扭转,林分质量明显提高。
在六大工程的带动下,我国林业的指导思想迅速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的布局和建设重点,由以中东部地区大规模灭荒造林为主,转向以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治理为主;组织形式由部门办林业为主,转向全社会办林业;投资由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国家投入为辅,转向国家投入为主、社会多元化投资共同发展;发展空间由以荒山绿化为主,转向荒山绿化和平原林业建设并重,实现以乡促城、以城带乡、城乡绿化一体化;造林机制由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推动,转向行政推动与利益驱动相结合。
林业迅速成为各方投资热点之一。
据统计,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林业专项资金总规模达到414亿元。地方财政、银行贷款、企业个人投资、国外资金,各种社会资本也纷纷向林业流动。营造林所有制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造林为主体,联户经营承包、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造林、个体造林等多种所有制成分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局面。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各地不断探索市场经济形势下鼓励造林、营林的改革措施,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造林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国完成的新造林地中,非公有制造林比例超过50%,有些地方超过80%。
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我国正在着力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有评论指出:改革开放30年,一个大国的崛起亦伴随着相应的政治、思想、文化崛起的创新思考。生态文明正是在崛起中衍生出的对我国发展方向的创新思考。
30年间,中国成就了大国崛起的神话。在生态建设中,辉煌的成绩有据可依,有迹可寻。造林经营成果丰硕,生态文明理念提升。
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07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中国人工林已占到世界人工林面积的1/3,年均增量占世界的53.2%,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
在世界森林资源总体减少的情况下,我国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20年实现双增长,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显著增加。研究表明,我国森林固碳能力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36.42吨每公顷增加到21世纪初的150.47吨每公顷。造林拉动了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而待生态恢复的链条重新搭接后,30年的造林成果会日益凸显。
中国的造林成果,日益服务着世界。
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使国际社会越来越意识到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不可替代性。造林增汇,消除碳足迹。造林以新的姿态站在了生态补偿队伍的前列,并逐步纳入市场运作,使造林有了更加实际、具体的意义,也使社会参与造林的积极性更为高涨。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际谈判的深入,我国正积极融入国际林业进程,把造林绿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结合起来。国家林业局成立了碳汇管理办公室,推进广西、云南、四川、内蒙古、辽宁等省区的碳汇造林项目的实施;根据国际国内能源的紧缺形势,把生产林木生物质能源作为林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保障木材供给、保障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安全、保障生态安全,林业正在扮演多重不可替代的角色。
十一五规划中,我国首次提出了生态修复的概念。今后,中国林业将运用人工、自然两种力量,加快生态的科学重建进程。在造林的同时,森林经营的理念、森林健康的理念……日益成为中国林业的主流意识。
2007年,胡锦涛主席在APEC会议上承诺,2010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0%,2020年将达到23%,2050年将不低于26%。
改革开放进入而立之年,中国正向世界越来越多地展现大国责任。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在总结辉煌成绩和可喜经验之余,我们在生态建设的这一页,能够清晰看见:植树造林,未完,待续……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