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山林乃城市绿色瑰宝 平原地带城市山林魅力无限

2009年08月19日 16:06中国绿色时报文宗

中国园林网8月19日消息:除非是像重庆这样的山城,否则,一座城市如能拥有一些山头、甚至一两座名山,无疑是幸运的。毕竟,对于去自然化程度越来越深的现代都市而言,走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居民无需长途跋涉轻易就能体验到大自然的地势起伏、山林茂密,非常不易。

实事上,在不少城市,尤其平原地带的城市,城市山林的确魅力无限。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尤其如此。因为难以忍受酷热炙烤,不少人纷纷“遁迹”山林,享受平日在城市街道上早已久违的一份清凉。在他们看来,山虽不高、林的确茂密的城市山林无疑就是最佳的避暑纳凉之选。

与之相比,人造绿地就差远了。因为城区绿荫太少了,近期不少媒体都在呼吁增加遮阴树:“炎炎夏日,走在市区街道上真热,人行道上、公交站台甚至连棵遮阴的大树都没有。”这无疑反映了一个事实:我们的城市在做精做美的过程中,绿化率是提高了,绿荫率却没有同步提升,也就是绿化质量并未同步提高。

持续增加的绿化投资换不来成片增加的绿荫,原因当然很多,但关键原因还在于时间不够长——我们需要“耐心”等待街头新栽绿化小苗长成参天大树。当然,如果不幸相关建设规划又变更了,小苗长到一半可能还得移走,等待时间也许就更长了。

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林木自然生长、郁闭成林,这也许正是城市山林受追捧的主要原因。千百年来的积淀使城中之山古木参天、林木葱茏,不仅成为城市居民避暑纳凉的首选之地,更成为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生态环境的绝佳方案,什么时候城市绿化能做到这样?

我们说,城市绿化应向城市山林学习,就是希望城市绿化能达到无须更多投资却能发挥更大、更持久生态效益的目的。而要达到此目的,就需要在加大城市绿化建设之余,向山林一样给予树木以足够时间茁壮地成长,直到郁闭成林,从而最终发挥出最佳的生态效益。

当然,现在也有不少城市的确开始向山林“学习”。面对人口稠密、空气污染、水源紧张、气候干燥等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现状,这些城市在加大公园、绿地、广场等绿化建设的同时,不惜斥巨资人为堆山造景、在山上移植大树,以创造生态野趣、增加城市魅力、提高宜居水平。

但这只是学了一种形式。要知道,对城市而言,城中之山不仅仅是自然生态意义上的,还有历史文化意义,正如岳麓山之于长沙。

对长沙而言,岳麓山仅仅是市民的避暑胜地、城市的空气净化器?当然不是。这里有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历经千载,瀚墨流香,办学不已,有“千年学府”的美称。当然,还有爱晚亭,附近茂密的枫林每到深秋红叶似火。据称,本名枫林亭,诗人袁枚改名爱晚亭,取唐代诗人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意。

在城中人为堆出一座山,种上很多树,能有这样的效果吗?

人造“假山”除了毫无文化底蕴可言之外,因其规模偏小、植被有限、生物多样性差等,生态效果肯定也大打折扣。如同氤氲的文化气息需要时间来积淀一样,古树参天的大森林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多移植几棵大树也并不能营造出真正的山林生态。

只有走进那些郁郁葱葱、甚至已经形成局部小气候的城市自然山林,才能让人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清爽凉意。“假山”就如同栽满绿化小苗的街头,炎炎烈日下还是让人感觉“无处可躲”——毕竟时间太短。毫无疑问,城市山林是无可替代、无法复制、甚至无法修复的。

可惜,很多人似乎不明白这个道理,以至于不少城市在扩张过程中,在千年名山上、在原始森林中随意修路盖房或者建球场等等,弄得山体满目疮痍,令人心痛。

看过一些报道,在国外,城市发展从来不追求“集中连片”的格局,所谓的城市其实是一个个相互隔离的城镇。隔离这些城镇的,可能就是广阔的原野或山地或农场等。这种分散格局无疑极大地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还能有效预防火灾、传染病等灾难的规模暴发。

换个角度看,这些城镇之间的广阔原野或山地,其实就是为城市提供生态保护的山林。作为大自然的杰作而非人类意志的体现,城市山林能让城市掩映在无边无际的绿色之中,少受炎热之苦、污染之苦、干燥之苦……它们才是真正的绿色。
 

推荐阅读:

云南野生兰收藏基地记——充满原始生态气息的室内兰园

南京亟须制定山体保护的地方法规 划定山体保护红线

盆花入秋巧“进补”

辽宁花企为高校毕业生成立见习基地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