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28日消息: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备受广大市民关注的、集中再现数千年前常州第一村风貌的圩墩遗址公园,将于7月28日撩起她那神秘的面纱,正式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
石鱼群雕
遗址概况
圩墩遗址位于常州市东郊戚墅堰圩墩村,是迄今发现的常州地区最早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面积约20万平方米,属马家浜文化,是太湖流域一处重要的新石器遗址。该遗址于1960年被发现,1972年以后经过三次考古挖掘,出土了大批石器、陶器、玉器饰品,特别令人惊奇的是石纺轮和陶纺轮以及红烧土块中的稻壳,成为研究太湖流域稻作起源的珍贵资料。1983年,圩墩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为展示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市委市政府在圩墩遗址西侧建造圩墩公园,面积13.33公顷。
2008年7月,为进一步实施敞开公园普惠于民工程,同时为扮靓常州东大门,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圩墩公园实施改扩建工程,对圩墩遗址进行保护和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改造后圩墩公园改名为圩墩遗址公园。圩墩遗址公园规划面积20公顷,整个工程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面积为14.18公顷,以原圩墩公园为主体,适当加以扩充,按省文保局专家意见,在文保区范围重点保护,择地建设绿地景观,突出圩墩遗址文化;二期是打开公园与老312国道的隔断,建设通透景观绿地,面积为2.11公顷。圩墩遗址公园整个一、二期改扩建工程自2008年7月开始建设。
规划定位
唤醒历史记忆,创造可触摸历史的开敞性空间;充分挖掘和保护圩墩文明遗存、集中展示圩墩文化、满足当代人审美需求的遗址公园。
历史遗迹景观设计涉及场地规划与生态景观等综合问题,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生态、经济和审美效应。
在社会层面上,圩墩公园提高了都市的生活品质,为多种社会生活提供了舞台。
在生态层面上,圩墩公园的自然品位使得城市中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成为现代都市“建筑森林”中的呼吸空间。
改扩建原则
这次改扩建工程主要遵循五个原则:
一是文脉性原则。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将历史人文的解读、空间形态的重塑与自然环境因素和景观设计手法结合在一起,以景观的语言加以表现,实现历史人文资源的可读性,打造特有的精神场所。
二是生态优先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护公园内有价值的地形和植物群落,进行地形合理布局和水系整治改造,并沿水流方向创造天然湿地,结合最新科技手段,从生态角度改善水质。实现城市的生态恢复,水质自净,生物多样化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综合目的。
三是时代性原则。运用现代的造园手法和景观材料,塑造既延续历史文脉风貌,又具有高效、有序、便捷、时尚的都市开放空间,同时,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超越传统材料的限制条件,达到只有现代景观设计才能具备的质感、色感、透明度、光影等时代特征。
四是以人为本原则。强调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创造高效有序、尺度宜人、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
五是亲水性原则。现代滨水性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较好地控制水位的四季涨落特性,为市民提供一个观水、亲水、听水、戏水的休闲空间。
公园主要景点介绍
心碑——此雕塑从造字起源说明马家浜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脉相承,雕塑采用书法中的篆书为构成元素,将优雅的书法线条与雕塑相结合,体现出雕塑的独特审美品位,彰显出一种中国历史文化底蕴,对于现代家庭而言,“家”又体现了尊老爱幼的当代时尚理念,“豖”代表幸福美满之意。[分页]
水道寻古
图腾石韵——利用废旧巨木组合成框架将表面自然风化的巨石保卫,以营造陈旧的历史感。原始的材料组合又彰显场地的原生态气息,而夸张的尺度则予人以震撼力,广场上碎裂的石块更是诉说着让人遐想的往事,整个景观序列构建出浓厚的神秘氛围。
石鱼群雕——从古人使用的器具造型获得灵感,结合仿生学原理设计出鱼形石器雕塑,置于湖滨场地形成有趣的雕塑群组。
心碑
水上杉林——水上杉林位于公园的中心位置。以跌落台地的形式打造特质空间。跌水、石阶,因为落差生趣味空间,结合挺拔的水杉树,赋予场地更多人文意趣。
水道寻古——水中裂开的水道,仿佛是一股神秘的力量从水底奔涌而出将水面撕裂而形成的裂缝。迂回的水道与陈列馆及遗迹馆的入口相连接,巧妙的交通组织使游人经历一次奇特的旅程。
再现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
圩墩遗址博物馆——圩墩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内有圩墩遗址出土文物的展出以及马家浜文化时期先民生活场景的再现。博物馆总面积267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800平方米,展出文物394件。
农耕——仿造古人农耕用具设计尺度夸张的农耕雕塑,置于原生态环境中强调了景观的原始特性,营造自然质朴的乡村氛围。
中华第一橹——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先民“见窥木浮,而知为舟”,在江南水网地区銙木成舟,进行渔猎及部落交往,开始了最原始、最简单的水上生活,船有了橹,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橹是马家浜先民的智慧结晶,是江南文化的飞跃。橹是长江下游中华文明史的标志。[分页]
石破天惊——石柱与戏水槽中石块共同刻画了从地面喷涌而出的石柱冲破地面而散落碎片的场景,象征着人类利用创造力为世界带来无尽的惊喜。
石器之岸——圩墩人远古时代已经使用人工加工的石器(如:石斧)及陶器进行渔猎及农耕活动。从古人使用的器具中获得灵感,在石条两端开凿圆洞制作出雕塑般的石条沿湖岸进行有机排列形成特殊的景观序列。
水岸绿茵——该景点位于公园西面,是公园最具魅力的区域之一。它以开阔的湖面为中心,采用借景的手法,蓝天白云、绿树碧草影于湖,颇有“宁静致远”的意境,构成一副美丽的画卷,从整体上达到协调统一的景观效果。
湿地花溪——一改场地现状单一、单板的硬质驳岸形象,新设计赋予亲水湿地空间更多的乐趣和肌理变化,亲水平台、台阶、座椅、草地、树荫形成怡人的休憩空间,蜿蜒的长堤石阶形成连续的景观空间。
圩墩遗址公园的主要特色
圩墩遗址公园改扩建工程的目的就是保护历史遗址、彰显文化特色,改扩建后的公园集文化圩墩、历史圩墩、美丽新圩墩于一身,再现了圩墩遗址的文化魅力、历史魅力,同时也彰显了城市公园的美丽新魅力。
文化圩墩
圩墩遗址是太湖流域西部一处马家浜文化圩墩遗址,圩墩文明属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太湖地区远古文化的一支祖先,通常称为马家浜文化的“菘泽中层类型文化”,文化堆积丰富,这次改扩建工程以圩墩遗址文化这一古老而灿烂的文明为主线,挖掘圩墩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历史人文的解读、空间形态的重塑与自然环境因素和景观设计手法结合在一起,以景观的语言加以表现,实现历史人文资源的可读性,以提高圩墩遗址公园的知名度和识别性。如园内象征江南文化标志的雕塑“中华第一橹”、象征造字起源的景点“心碑”以及仿照古人农耕用具设计尺度夸张的农耕雕塑,无一不体现了圩墩文化的源远流长。
历史圩墩
圩墩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常州地区最早的古村落,号称常州第一村,距今数千年的历史厚重,无可复制。为了让现代人更好地寻访远古文明印迹,这次公园改造专门规划建设了圩墩遗址博物馆,集中展示圩墩文化。圩墩遗址博物馆以“常州第一村”为展示主题,展出了1972年以后3次考古挖掘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品、陶片、炭化米粒等文物394件;另外,还通过雕塑组合、结构剖面造景、二维背景结合动态投影画面等手法再现了圩墩人生存的大环境、圩墩人居住的建筑、圩墩人生活的用具、圩墩人聚在一起用餐的场景以及圩墩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用现代的科技手法演绎古代的文明,邀请现代人到圩墩村落做客,与圩墩人进行一次拙朴、略带神秘的现代与远古的对话。
美丽新圩墩
改造后的圩墩遗址公园分为一环、二轴、四区。一环即环绕中心湖区的串联各主要景点的景观环廊。两轴为东北往西南方向的景观主轴和由西北往东南方向的景观次轴。四区为历史展示区、生态体验区、城市开放区、文化交流区。历史展示区即圩墩遗址博物馆;生态体验区是利用不同的植物层面组合成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林荫处、坡地上、滨水处设置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猎狩、捕鱼等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