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27日消息:沿山水大道进入石嘴山市区,目之所及,翠绿的青山绵延起伏。湛蓝的天空下,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湖泊如碧玉般静卧着,成群的鸟儿划过天际,成片的芦苇在风中荡漾……这就是戈壁上的石嘴山!
这宛如江南水乡般的星海湖,如今已经成为令石嘴山人无比骄傲的城市名片。
这座因煤而立、依煤而兴、为煤所困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作为“一五”时期国家确定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经过40多年的发展,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特别是进入“十五”以后,随着国家投资方向的转移和产业政策的调整,石嘴山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煤炭企业多数需要关停并转,采煤沉陷区面积不断扩大;机械制造、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缺乏活力;环境破坏严重等等。
石嘴山市于2007年11月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08年3月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石嘴山市抓住了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生态转型为切入口,踏上了以产业转型、民生转型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转型之路。
治理思路——从污染重镇到塞上绿洲
对煤城石嘴山而言,急需解决的不仅是废弃矿山所带来的生态问题,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煤炭企业多数需要关停并转,更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转型压力接踵而至。以生态转型为切入口,实现城市转型,石嘴山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的新目标。
石嘴山因煤而兴,也为煤所困。
这里曾因名列全国重点空气污染城市第四而“出了名”:那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采矿区附近90%的天然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固体废弃物以每年260万吨的速度递增,综合利用率仅为48%;万元GDP综合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倍,采煤沉陷区面积不断扩大……同时,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煤炭企业多数需要关停并转,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
“资源只能消耗,生态才能积累。几年来,石嘴山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积累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根本。”石嘴山市市长张作理说。
这样的认识让石嘴山在生态转型上下足了功夫。“必须先改善生态环境,以此留住人才,把先进的经济发展要素吸引进来。”张作理说。石嘴山市连续两届市委、市政府班子对此保持高度一致:“城市转型不仅仅是工业的转型,必须要构建立体转型框架,突出以人为本,创造一个更具亲和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环境,形成‘洼地效应’,才能使资金、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向当地流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石嘴山以生态转型为切入口,撬动产业转型、民生转型为内容的城市转型“连环锁”,并确立了建设突出“显山、露水、透绿、通畅、和谐”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的目标。
三步棋突破生态瓶颈
从石嘴山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工业基础来看,建设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石嘴山市为实现这一目标走出了“三步棋”。
第一步是治污。关闭了118个环保条件不达标的小企业。对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46家生态破坏严重的小煤矿实施了集中整顿,关停了113家硅石开采企业,使矿山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第二步是蓄水。宁夏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问题是缺水,水从何处来?“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理念是‘扬长用短’。”张作理一语道出了石嘴山人的智慧。
每年雨季,贺兰山的多条山沟会暴发山洪,每个山沟都汇集着每小时超过500立方米的雨水,为了不让这雨水白白地流掉,石嘴山市将洪水作为资源利用起来,把防洪工程建设成综合性工程,利用洪水资源修复建设200平方公里的湖泊湿地,大力发展水上种植、水中养殖、水上旅游等“适水产业”。
第三步是造绿。实施《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把“城郊播绿”、“道路造绿”、“见缝插绿”、“拆违还绿”和“拆墙透绿”相结合,在城区新植各类乔木300多万株,花灌木500多万株。目前,全市森林资源面积为8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1%,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34%、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4平方米。
打造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
走进新区人民公园,“一湖九桥、一园十景”精致秀美的景致让人如入江南园林。就在2年前,这里还是大武口发电厂第二粉煤灰厂。不远处的万亩舍予生态园里,一片又一片叫不出名字的各色苗木绵延不尽,放眼望去,只见深深浅浅的绿层层叠叠,蔚为壮观,再也不是昔日植被稀少、风沙肆虐、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的“南沙窝”。
这还仅仅是石嘴山市正在精心打造的48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中的一小部分,从中可以窥见石嘴山的雄心。
“我们现在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来进行的,希望在2010年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和审核。”石嘴山市园林局林业科科长吴韶山对记者说。
谁能想象,60年前不足千人的戈壁小镇,如今绿树成荫、碧水绕城,成为远近闻名的塞上绿洲,这样的转变要经过怎样不懈的努力?
“没有人会去毁掉一棵树,那是令人不耻的事。”石嘴山市园林局副调研员张建华是一位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林业人,对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热爱。像他一样,石嘴山人热爱这来之不易的绿色家园。石嘴山市大力推进生态转型,就是要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城市的现代化。他们始终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新区,大规模开展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打造山清、水秀、地绿、人和的城市新形象。
正在崛起的石嘴山市散发出山水园林城市的独特魅力,这魅力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来一个又一个投资项目,随着中色东方钽业、天地奔牛、英利特化工、阳光公司(1500万吨多晶硅项目)等一批控股参股及合资合作企业投产运行,石嘴山市完成了从煤炭加工业向机械装备、新材料、能源精细化工业的产业转型,工业经济也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
治理方法——针对不同地貌实施不同治理方案
石嘴山采用了地貌重塑、土体再造的方式,恢复了适合植物生长的地貌,草木生长十分茂盛。
如今的石嘴山,湖泊绕城、鸟翔鱼跃、树木葱茏、山水相连,良好的生态不但改善了人居环境,也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而且为招商引资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并形成了石嘴山市一个新的旅游支撑点。
石嘴山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边缘,风沙大,空气干燥,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而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1799—2500毫米,是年降雨量的9—12倍。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实现生态转型的难度可想而知。针对不同的地质地貌,石嘴山市采取了不同的解决办法。
沉陷区:地貌重塑 土体再造
惠农区采煤沉陷区7号坑有2000亩,废弃后堆满了煤矸石,是寸草不生的地方。沉陷区不远处就是工业园区,如何让这里绿起来,成了惠农区的难题。经过多次研究论证,惠农区决定采取地貌重塑、土体再造的方式,恢复适合植物生长的地貌,在重塑地貌的地表再造一层人工土体,以便植物生长。
“150辆车昼夜不停往这里运土13天,平均覆土约1米厚。”讲起3个月前的这场攻坚战,惠农区林业局局长曲显善仍激动不已。从3月25日到5月1日,共调动全市各单位干部职工4000人在这里挖坑种树,最多时有2000多人同时劳作。“惠农区的干部人均挖树坑240个,仅用35天,完成造林2000亩,植树117万株,拉运土方81万立方米,并建设了一座库容为20万立方米的蓄水池。”曲显善介绍说。
如果没有水,种下去的树能否成活是个问题。“我就不信,守着黄河还浇不上水。”惠农区委书记张伟说。黄河就在不远处,用水泵把水引上来,再用水管采取滴灌的方式进行灌溉,既节约了用水,又使树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
按照适地适树、乔灌结合的方式,7号坑种下了火炬、山桃、沙枣、紫叶李、丁香、紫穗槐、侧柏等7种树,并给这里取名为“七彩园”。七彩园是惠农区采煤沉陷区地质生态园最新建成的一部分,刚刚栽下只有2个月的小树已经冒出新绿,正迎着风茁壮成长,多年后繁花盛开、果李飘香的七彩美景可以想象,那时,这里将是惠农区群众的大氧吧。
星海湖:湖在城中 城在林中
来石嘴山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被星海湖的魅力所折服。
“这里原是大武口滞洪区,背后是贺兰山,是历史上形成的低洼带,2003年以前,这里泥沙淤积、垃圾成堆、蚊蝇肆虐、气味熏天。改造星海湖是一项巨大工程,是在已萎缩的天然湖泊湿地的基础上,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是集防洪蓄洪、水资源综合利用、湿地保护、城市环境整治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是石嘴山市蓝天碧水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石嘴山水务信息中心副主任贺丽华这样描述星海湖的改造历程。
经过5年多的努力,清淤、筑堤、堆岛、填洼、修桥、绿化,一系列工程投资近3亿元,共建设防洪堤100多公里,各类防洪、泄洪水利建筑50余座,最大蓄洪量达到6300万立方米,并形成了常年性水面23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和43平方公里的湿地,先后建成的鹤翔谷、金西域、百鸟鸣、白鹭洲、新月海、南沙海六大景区。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