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27日消息:前段时间农业股都经历了一波波澜壮阔的行情,即使在大盘连续下跌的时候,其表现也远超一般其他行业股票。虽然最近农业板块有所回调,但无论从市盈率(PE)还是市净率(PB)其在两市中的估值都处于前列。农业股当中又分为很多小的板块,如种子行业、花卉苗木、林业、水产养殖等,甚至农药、化肥等也可算着大农业范畴。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农业板块中的代表性行业——种子行业,从价值链的角度研究其在世界农产品价格上涨,国家对三农政策的大力扶持背景下的资本市场投资价值;之所以选择种子行业是由于本人曾经给国内多家有影响力的种子公司做过战略和营销咨询,长期的深入和研究,自然能看清问题的本质。
要了解任何一个行业,必须弄透其行业特征和价值链的关系。
1、种子属于农业生产资料,其生产和销售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当年销售的种子需要提前一年安排生产,由于产销不同期,故整个经营活动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从种业一长串的产业链来看,新品种选育周期长(一般需要6—8年)、投入大、风险大;生产的前置期长且最终的收种产量往往由自然条件决定;高要求的仓储;市场需求及竞争状态的不确定性;售后的高风险性等决定了种业是经营难度很大、风险很高的行业。现在上市的几家种子公司业绩经常变脸无法预测的原因就在于此。
2、目前在国内,种子的生产者和使用者都是农民。一般,种业企业都是通过自己的科研机构培育繁殖和提纯复壮出足够数量的亲本再以签约收购的方式委托农户大批量的生产制种(一般公司与农户每年签订一个保底收购价+保底总收入;如种粮预期收入高了,则保底收购价也会相应提高);在制种生产过程中企业会指导农户做好“扬花传粉”、“田间除杂”等制种的关键环节;在种子收购入库时会进行精选并检验种子的水分、净度和发芽率等指标,而在种子从收购入库至分装销售的储存期间则要用药液加以熏蒸。粮价上涨受益的是“地主”,即拥有土地使用权并能多产粮食的农户或农场,而不是种子公司。
3、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种子需求的价格弹性非常低,甚至接近于零,即种子价格的变化对单位面积播种量几乎没有影响,农民并不会因为价格低了就多买种。而供给的价格弹性却较高,种子是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具有不可替代性且无法即时生产(必须提前一年,所以一旦遇到种子生产量不足或自然灾害减产的年份,种子的价格会出奇的高)。一般种子的生产成本是同期粮价的2.5~3倍,只要粮价有波动(直接影响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并进而使种子的市场需求量发生变化),都将会刺激种子生产者的生产欲望或降低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粮价上升了有时对种子公司并不是好事,由于预期的增加,数百家大小不一的种子公司会增加制种量而使得次年种子严重过剩价格大跌。(种子不能像其他产品一样可以出口而提升销量)
4、种子的质量指标较为复杂,有些指标如净度、发芽率、水分等可及时检测,而有些指标如纯度等却无法及时检测,只有播种后在实际生长过程当中才能发现和检验。另种子的实际田间表现除了与种子本身的质量相关外,还与自然气候、田间管理、生态适应性等许多方面有关。当销售季节结束,多余的种子需要转到第二年销售时,必须将种子晾晒至一定的水分含量以下进入低温库冷藏。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子的发芽率会越来越低,当发芽率低于国家规定的80%时,该种子也就不能销售,只能转为商品粮了(且一般不能食用,因为大部分已经混拌了农药)。所以种子公司会在当年想方设法的将当年的种子卖掉,哪怕低于成本价。否则放到第二年就更不划算了。如果哪家种子上市公司当年利润不错,但存货很多,那就要非常小心了,这只是财务记帐技巧问题。
5、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品种分为“大路品种”(指无知识产权保护,各种业公司都可生产和销售的品种)和“专有品种”(一家或几家公司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品种)。由于专有品种的利润、价格的稳定性和对网络客户的吸引力是大路品种所无法比拟的,近几年各种业公司和科研机构纷纷加大新品开发力度,农民可选择的表现良好的品种越来越多。面对生长性能和表现及其复杂而又品种繁多的种子,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茫然了。“专业化产品,非专业购买”是种子行业的典型特征,农民在购买种子时,种子零售店的店主(这些人往往是原来乡农技站的农技员,是农民心目中的技术权威,企业改制后大部分成了种子零售店的小老板)是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人,即终端的推荐是决定农户选择什么品种的主要因素。这样的状况,使得国内种子公司的市场化整合进程非常慢,1000多家种子公司在分割的市场里各自竞争与存活,即使最大的龙头公司其全国市场占有率也不超过10%。
制种生产的标准化、基地规模化是将来大型种业公司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土地公有制无法自由流转的约束下,大规模的“租地”制种是基地规模化的必然选择,且制种基地规模化后能与新品研发和试验产生协同效应,否则现有的种子公司难以产生良好的利润(而目前种子公司都是“公司+无数分散农户”的合作方式)。另外种子公司建立高效的市场竞争情报收集分析及反馈系统、快速而有效的决策系统、弹性化的生产应变体系是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熨平利润并持续增长的唯一办法。只要中国种子行业的整合不能快速推进;现有农村土地制不改革,土地流转体系不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的种植模式不能取代分田到户的小农模式,中国资本市场的种子上市公司就成长不了世界级的种子公司,那投资价值有多大自然就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