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提升北京

2008年08月27日 15:46北京日报李学梅

随着地铁全面启用方便快捷的自动售检票系统,北京地铁彻底告别了纸质车票

大批环保新型公交车替代了旧式公交车

碧水蓝天映衬着奥运花卉大花坛。

    中国园林网8月27日消息:七年前,从北京拿下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那一刻起,这座城市的发展就进入了一条快速轨道。

    七年后的今天,当盛会辉煌落幕,回望这座在16天里向世界奉献了梦幻般惊喜的奥运之城,我们仍像七年前遥想这一天盛况时一样,内心充满了新奇。

    奥运,是怎样地改变了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啊。

    更现代,更优美,更开放,更文明……还有还有,更健康,更人文,更科学,可持续,更有活力……再多形容词,也难以尽述七年的变化。

    这七年,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圆百年梦想、共践庄严承诺的七年;是北京紧抓机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七年;更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为北京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北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七年。

    今天,“新北京、新奥运”已由七年前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当盛会如期而来,世界为北京而惊羡,我们因北京而骄傲。

    奥运改变了北京的城市面貌

    如今,一张北京地图的“寿命”也就一个多月。七年间,2800亿元城市重点基础设施的投入,让北京有了机场T3航站楼、国家大剧院这样的新地标,有了4500公里的城市道路和200公里的地铁线,有了天蓝水清、绿拥翠绕的新容颜。

    徐志最近经常说一句话:“我该退休了,连路都不认识了。”

    徐志师傅开出租车小20年,论起来也是位老“的哥”了。要搁七年前,徐师傅敢说:北京城就没有他找不到的地方,包括有些地图上都没有的犄角旮旯儿,乘客一说去哪儿,他连想都不用想,一脚油门就到了。可是这两三年,乘客说的很多地方,他得寻思会儿、反应会儿,有时还得掏出随身的地图来找会儿。

    “北京变得太快了,前几天来的时候还是以前印象中的北三环,还能找着熟悉的参照物呢,没过几天再去,全变了!”

    每天在北京穿街走巷的徐师傅都惊异于这座城市的变化,就更别说不常来的理查德了。

    英国人理查德·布拉德伯里今年7月27日是第四次来北京。飞机还没落地,他那双蓝灰色的眼睛就张得大大的,映入眼帘的不再是记忆中机场周边裸露的灰黄杂乱的土地,道路、河流、村镇周边宽阔的绿化带在空中清晰可辨。置身相当于170个足球场那么大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中,有那么一刻,理查德有些恍惚,金色屋顶沿着以玻璃和钢为主的主体结构缓缓倾斜而下,天花板上的一扇扇天窗就像龙背上的片片龙鳞。“太大了,即便在光下,也无法从建筑的一头看到另一头。”

    乘上红色的“风行北京”,刚刚开通的机场快速线平稳地把理查德送向市区。从车窗望出去,到处绿荫覆盖、花团锦簇,路边的一些老楼房也换上了色彩鲜艳的“新装”。

    站在CBD柏悦酒店第66层的商务餐厅,理查德俯瞰着窗外瞬时“变矮”的高楼:正在施工的国贸大厦、中央电视台新楼……他觉得不可思议,“距离我上次离开中国只有3年,北京的变化太大了,真是爆炸式发展,越来越国际化。”

    其实,北京一直在变。只是七年前7月13日的那个深夜,成为她加速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2004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得到国务院的批复。此前的城市规划原本应持续到2010年,是奥运,成为这本新规划提前展开的催化剂。

    “这就好比家里要来客人了,屋子总得拾掇拾掇。”甭管是街头遛早的大爷大妈,还是高瞻远瞩的城市规划师,都习惯用这个充满京味儿的比喻来形容北京为奥运的改变。

    不过,这“屋子”太大,要拾掇一遍,实在是项浩大的工程。七年间,北京的地上地下,大大小小究竟开过多少个工地,恐怕谁也说不清。我们只知道,为了完成这次漂亮的“变身”,七年间,北京共投入2800亿元,在城市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水资源、城市建设四个方面,开始了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价为“可能是除战后重建外有史以来最进取的首都改造工程”。

    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时,城区道路仅为2500公里;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这个数字已增加到4500公里,快速路、主干路、支干路网络初步建立。当全长200公里的六环路于今年6月宣告竣工时,北京的快速城市环路总里程达到440公里以上,成为世界上快速环路里程最长的城市。

    与此同时,一条条巨龙在地下向四面八方延伸。2001年申办奥运会时,北京拥有轨道交通的里程只有54公里;而在奥运会开幕时,这个数字已经突破200公里,力度之大举世罕见。

    七年间,北京完成了六环路以内的河道治理290公里,建设完成11座中水厂、9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到92%;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9%,郊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78.6%;新建了20座220千伏的变电站和111座110千伏的变电站。

    七年间,北京共增加了绿地1万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由36%增加到目前的43%,人均绿地由9.66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12.6平方米。而且,六环以内市属河湖全部完成治理;沿着东北五环、西南四环,每隔3公里就有一处郊野公园。

    七年间,一座座高大新奇的建筑,带着明显的奥运烙印横空出世,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地标。

    瞧,那座规模最大的、用钢量最多、技术含量最高、结构最复杂的“鸟巢”几乎让所有人过目难忘。它的24根钢柱受力最大部位使用了一种叫做Q460的高强钢材。这种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研制的产品,平均1平方毫米面积可承重46公斤。

    那个静静地与“鸟巢”比肩而立、散发出梦幻般蓝色光芒的“水立方”,全身覆盖了一种叫做ETFE的先进建材“膜”,面积达10万平方米。正是屋顶和墙面上按不同密度分布的1亿多个圆形“镀点”,让阳光根据不同需要进入,实现了“水立方”内的光热平衡。

    大量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在新建筑中被全方位应用,仅奥运场馆建设中就完成了一百多项关键科研课题,涵盖设计、施工的各个领域,昭示着“科技奥运”的创新力。

    漫步在第29届奥运会的“后花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犹如置身于一片宜人清新的绿洲中。园内种植的180多个品种、53万余株乔灌木与龙形水系互为映衬,绿地达到45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67%,全园林木年产氧气5208吨。

    这座被市民称之为“绿肺”的森林公园,向全世界传递着北京“绿色”的信息。“绿色”不仅是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更是北京对人与自然、城市与环境和谐的探索,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而我们的城市,在“绿色”理念的实践中,正变得更加节能环保,更加天蓝水清、花香草绿、林木繁茂、碧水绕城。

    “人文奥运”则使文化古城更添韵味。市政府5年共投入6亿元,启动了一项叫做“人文奥运文物保护”的计划,让这座城市的记忆——文物古迹再次焕发青春。超过290个文物修缮工程陆续开工,修缮文物建筑超过百万平方米,钟鼓楼、宛平城、历代帝王庙、莲花池遗址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恢复部分历史景观,明城墙重新矗立,永定门重现南中轴线,天坛公园亮出了古朴的西坛墙……

    在10亿资金的支撑下,62平方公里的北京旧城改造也悄然进行,数百个已走到生死边缘的古老胡同、四合院被挂牌保护,修旧如旧,恢复成了曾经的青砖灰瓦模样,只是地基被加高了,墙体变厚了,住起来更舒适了。

    七年间,北京就是这样,从“鸟巢”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从快速路到小胡同,从地上到地下,被绿色、科技、人文的理念一点点地改变着。有人说,如今一张北京地图的“寿命”,已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版图能用三年,缩短到如今一个多月就得更换新版本。

    早有社会学家预言,一届奥运会的举办,将给一座城市带来巨大的变化,给这座城市的民众生活带来显著地改善。这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已经被多次证明的规律,如今毫无保留地在北京得到了应验。

    奥运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水平

    交通,曾经是北京申奥时的一个“软肋”。七年间,北京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突破口的疏堵之战,不仅破解了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难题,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更为北京今后的城市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舒适,快,比机场大巴足足省了半个小时。”16分钟体验完机场快线,刚刚出国归来的魏平直呼方便。

    7月19日,和机场快线同时开通的,还有地铁10号线一期和奥运支线。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