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里草坪“铺绿”神州大地 成农民的经济支柱

2008年07月02日 09:05中国绿色时报华再清
    中国园林网7月2日消息:绿油油的草坪犹如一张巨大的绿色地毯,好像要一直铺到天际……多年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打出特色牌,发展花木经济,依靠全镇22000亩草坪打响了自己的品牌,每年湟里镇都有4400多万平方米草坪运往全国各地。湟里因此被誉为“中国的新西兰”。

    在20世纪80年代,湟里镇就开始了花卉苗木的种植。不走寻常路,搞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湟里人的发展思路。自1984年起,武宜村种上了草坪。20多年来,这星星之火已形成燎原之势,目前全镇已有22000亩草坪种植面积;两个草坪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更是充分发挥了辐射效应,周边安南村、西安村等也都种上了草坪,带领一大批农民致富。

    近日,常州市妇联领导慕名来到安南村“三八”绿色示范工程草坪基地,参观并总结经验,向全市推广。草坪基地由东安社区安南村12队妇女队长孙福琴负责,连续两年被推荐为常州市“三八”绿色示范工程。

    20世纪90年代初,农民种粮效益下降,闲置农田增多。孙福琴抓住时机,主动承包了本村35亩闲置田,开始了草坪种植,不断引进试种草坪新品种,先后从外地引进了马尼拉、天堂草、高羊茅、白三叶、马啼芹等草坪新品种。随着草坪种植技术的提高,特别是掌握了无害化除草技术,孙福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行了自产自销,年产值达10万元以上,年利润也有6万元左右。

    之后,她将全队妇女组织起来,教她们种草坪,为她们提供草坪种,毫不保留地传授种植技术,并帮助她们销售。在孙福琴的带领下,全队建起了300多亩的妇女草坪种植示范基地,并延伸到周边村组。目前,草坪基地面积达2500多亩,年户均获利1.5万元以上,其中有困难户10多户,目前已全部靠种草坪脱贫致富。

    在武宜村,以中国举办亚运会、港澳回归、国庆五十周年等重大活动为契机,草坪种植已成为家家户户的主业。目前,全村耕地已95%以上种上了草坪,草坪品种也增加到了高羊茅、马尼拉、天堂等10多个品种,铺向了全国各地,成了闻名遐迩的草坪专业村。

    “草坪状元”张文娟,是香泉村的一位普通妇女。多年来,她承包了邻村300多亩责任田、抛荒田,种植草坪,成了江苏省出名的种草坪能手。她的产品推销到全国各地,北京亚运村足球场、长江三峡工程工地上都有她的草坪。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一个人来不及除草,她就招聘了一些下岗人员和外来打工者。现有女工40多名,男工16名。女工专门除杂草,男工专门铲草坪,年平均收入达8000多元。

    在后坊村,村民们则在种植能手毛泉炳的带动下,种上了新品种丹麦草。丹麦草是毛泉炳经过对北方城市草坪优选品种的研究,对上百种植物进行引种观察后,从百合科沿阶草属中选出的一种抗旱性强、节水耐阴的植物。毛泉炳将之命名为“丹麦草”,并申请了国家专利。2007年,毛泉炳因此获得了国家林业局最高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

    看起来不起眼、生命力却异常顽强的青草,正成为湟里经济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