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家揭秘:什么样的建筑预防地震

2008年06月06日 10:10重庆晨报
    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灾难,让更多的市民关心建筑的抗震性。据了解,很多市民在购房时开始将房屋的抗震因素考虑进去,一些楼盘也开始在此方面设法解除人们的疑虑。那么,在重庆,如何看待房屋与抗震的关系?我们在购房时应注意些什么?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重庆建筑设防烈度为6度

    首先,重庆并未处在地震带上,因此不必对建筑抗震性过分担忧。著名建筑抗震专家、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李英民教授日前已经第二次进入灾区,指导对受损房屋的快速鉴定和评估。李英民指出,建筑物修建必须通过抗震设计,才能够开建。按国家规范,重庆房屋的设防烈度为6度,就是说至少能承受烈度为6度的地震。在重庆,建筑在设计阶段不能达到这一标准,肯定不能通过规划部门批准。同时,根据建筑物体系的不同,其设计规范也不同。比如,砖混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对地震的表现就不同,砖混结构建筑更适合于低矮建筑。

    很多开放商认为重庆地理条件特殊,其建筑具有更强的抗震性。他们说,与外地相比,重庆地基岩石居多,因此地基更为稳固,建筑的抗震能力也更强。李英民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科学原理,他说,岩石层地基虽然坚固,然而上部建筑具有整体性,在剧烈地震情况下,它呈现的是水平摇摆,岩石地基作用是一样的。

    预制板为房屋倒塌的罪魁祸首

    中煤重庆设计研究院建筑专家兰京不久前也前去灾区北川勘测灾情。他介绍,预制板的大量使用是此次大地震中建筑大范围倒塌的主要原因。预制板与框架结构相比,其整体性差,而框架结构则在地震中不易整体垮塌。他说,在重庆,预制板已经禁止使用,然而在一些区县还在大量使用。

    李英民也对记者说,在都江堰灾区,建筑使用预制板的太多,其建筑整体性太差。他说,建议应该限制建筑中预制板的使用,应限制砖混结构。他还说,通过这次地震应该认真思考农村建筑构造问题了,如何实现农民花钱不多,但却保证建筑构造上很结实。李教授介绍,本月底他将奔赴北京,参加建设部召集的有关确定新的防震建筑构造标准的相关会议。

    高层抗震性能并非弱于多层

    汶川大地震后,不少市民们在一起议论,高层建筑摇晃利害、居住危险,还是住低层建筑的好。对此,李英民认为,这种说法不科学。他说,在地震时房屋会产生一种现象,即“共振”。其表现是多层振动周期短,因而其共振程度较大。相反,在高层中共振会相对较弱,受力程度也较小。只不过在高层中,居民对房屋摇晃的心理反应会更大。他说,只要是经过正规设计与审批的建筑,多层与高层是不会有很巨大差别的。他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多层好、高层好,而是取决于不同的场地条件,取决于建筑的设计、使用的材料、建筑施工质量等多种因素。

    兰京也认为,防震性与建筑的高层多层没关系,其实在灾区多层倒塌的居多。关键要看的是建筑的结构,他说,框架结构要比砖混结构整体性要强,现浇结构要比预制板结构抗震性能强。

    抗震房屋如何选择

    那么,对于购房者而言,我们在选购房屋时,需要考虑什么样的因素才能确保自己的物业经得起地震的考验?兰京认为,在选房时,无论是高层还是多层,主要是看该建筑是否框架、整体现浇结构,如果是的话,其整体性就能得到保证,其抗震性也较强。

    李英民指出,要认真查验开发商所售房屋是否经过正规的规划设计和审批。同时,还要关注建筑材料、施工质量。在多个方面严格把关,才能保证所购物业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地震,引发了人们对建筑抗震的关注。与此同时,不少市民和业内人士建议提高建筑抗震等级,从而确保百姓居住与生活安全。目前,种种信息表明,相关措施在逐步推进中。记者近日获悉,从6月1日起,我市的超限高层建筑在初步设计审查审批前,须申请“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未通过审查的不能开工。与此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领导表示,随着技术、经济和测量水平的提高,我国房屋抗震标准也将进行相应的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