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区内破发展难题 永胜村成“绿色聚宝盆”

2008年06月30日 09:44泰州日报常国梁 黄亚琴
    中国园林网6月30日消息:近日,记者在高港区永安洲镇采访时,听说这样一件新鲜事:这个镇的永胜村以4万元的年薪,从省外聘请了一位“土专家”担任苗木产业顾问。永胜村为何要聘一个外省“土专家”当顾问?这位来自省外的“土专家”给永胜村带来了什么?

    当记者向永胜村党总支书记陆庭贵亮出“谜”面时,陆庭贵沉吟了一下:“这还得从永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说起。”永胜村地处泰州长江大桥规划控制区和泰州三水厂生态功能区,不允许发展工业和有污水排放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这两条限制,导致永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致富路子不宽。

    俗话说:“富烧香,穷闹丧。”永胜村曾是高港区挂牌的“上访村”,最多的一次180名村民赴省集体上访。

    如何让农民尽快富起来?永胜村党总支一班人想到了苗木产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各地都在加强生态省、生态市建设,苗木需求量很大,且苗木培育与大桥规划控制区和水厂生态功能区保护不相冲突。”陆庭贵说。

    可苗木产业怎么发展,大家心里没“谱”。第一次召开土地流转动员会,少数村民认为“瞎折腾”,掀翻了桌子,撕掉了会议记录。在此情况下,村党总支组织全体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到常州夏溪、浙江萧山等苗木产业基地参观,眼界大开。跑供销出身的村民代表梅德才参观过程中特地跑到当地一户农民家中调查,“你们不种粮、不种菜,吃什么?”这位苗农拿起几棵珍贵苗木回答说:“这可以换回几卡车粮食和蔬菜。”梅德才调查后得知,根据品种不同,种植苗木亩纯收益最低有5000元,最高3万多元。

    回来后,村民代表“现身鼓动”,村组干部带头示范,首期120亩土地流转到位,11名村干部有6人以每亩1000元的租金租地搞起了苗木培育。但村一班人感到,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发展高效农业,光凭热情不行,关键要有专家支持。这专家不一定名气大,但一定要有真才实学,引得进,用得上。

    陆庭贵三下浙江萧山,几经寻觅,发现了徐关水。老徐50多岁,别看不是什么著名专家,培育花卉苗木在当地却是个行家里手。2007年3月,陆庭贵找到他,愿以年薪4万元,包吃、包住、包交通费的条件,聘请他担任永胜村花木产业顾问。老徐是个实在人,当即带着铺盖来到了永胜村。陆庭贵安排两个脑子活络的村民跟着他学习。

    这老徐也不保守,悉心向“徒弟”及永胜村的村民们传授市场经和技术经。

    “我们这边规模相对较小,要与萧山、常州等地展开错位竞争,他们不搞的品种,我们搞。”在他的指点下,永胜村分别以0.8元/株、0.08元/株的价格进了26万株龙柏和70万株金边黄杨,经过13个月的培育,现在一株分别卖到了2.00元、0.75元,到今年5月底全部销售一空,剔除用工和成本,赚了近70万元。

    更绝的是,在老徐“授意”下,永胜村的村民们到泰州及周边地区捡拾绿岛、绿化带修剪下来的枝条,回来后经药物特殊处理,促其生根、发芽。去年9月份至今,通过这种形式,扦插金边黄杨、红叶石楠等苗木600万株,成活率达90%,亩纯收入高达3万多元。

    有技术、有销路、有效益,永胜村及周边农民发展苗木产业的积极性高涨。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因势利导,成立了“永胜村花木产销合作社”,1009户农民以2000亩土地入股(其中永胜村入股土地1400亩),变成了合作社的“股民”。除苗木培育按股分红外,闲余劳力在苗木基地施肥、剪枝,一天也有二、三十元的收入。

    现在的永胜村成了“绿色聚宝盆”,绿化覆盖率达85%,农民人均纯收入逾万元,相继通过了泰州市小康村、生态村验收,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