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市大泽山自古就盛产葡萄,过去只是作为农产品,每公斤价格不过二三毛钱。如今,一年一度的大泽山葡萄节,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人来摘葡萄、尝葡萄,葡萄的附加值大为增加,价格提升了30多倍。不仅仅是葡萄,青岛市将樱桃、茶叶等众多农产品当作媒介,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节会,发展旅游业,实现了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从以前农产品“养在深闺无人识”到如今“大农业牵手大旅游”,青岛市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推向了更高水平。
初夏时节,在青岛市崂山区枯桃花卉交易市场旁王世轮的花卉大棚里,记者见到这里的高山杜鹃刚刚花芽分化。通过低温休眠处理,王世轮为他的高山杜鹃精确“定时”到天,让这些“晚熟”的品种能在奥运期间绽放最美的“笑脸”。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将在滨海城市青岛举行,王世轮夫妇的花卉大棚和奥帆赛组委会签订了供花协定。
随着奥帆赛开幕日期的临近,高山杜鹃的盛放花期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王世轮告诉记者:“严格的温度控制、适时换气、适宜的光周期和光照强度————每一个环节我们都不允许有半点差错。除了为奥运场馆提供20000棵杜鹃,我们还负责比赛期间花卉的养护、调换等工作。”
王世轮花卉大棚所在的枯桃花卉交易市场,占地10000多平方米,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鲜花集散地之一。通过产业链延伸,它还带动了周边观光、餐饮、休闲等服务业的发展。
从以前农产品“养在深闺无人识”到如今“大农业牵手大旅游”,青岛市在促进特色农业和旅游产业向更深程度、更高水平的融合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
另辟蹊径:
二分地里的大文章
青岛市崂山区,以山为名,因水出名,占尽了“峻秀横天东,下插沧海高凌空”的山海奇观优势,是旅游景观区,也是青岛市的水源地。但由于山多地少,耕地极为珍贵,且多为山岭薄地,人均耕地还不足2分;同时,风景名胜区和水源保护区内不允许发展其他产业,决定了这里的农民不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发展工业项目来致富。但如果按传统方式发展农业,占全区总人口75%的16万农业人口就无法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如何变劣势为优势,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崂山干部群众寻找着自己的答案。
“崂山农业的发展必须要与旅游相结合,与资源环境相结合,做好观光休闲这篇大文章。”崂山区委书记亢清泉说。
崂山的农业与旅游业实现“嫁接”,是有其优势与基础的:背倚崂山,既有“山清”之俊美,又有“水秀”之灵气,这是发展生态旅游的自然禀赋;基于生态保护的需要,崂山区的农村社区在吃、住、耕、种、渔方面基本上保持了原生态的风貌,这正是当今都市人所向往的;崂山农村与市区之间交通便利,从青岛市区驾车走快速路,到崂山最远的农村社区,最多也就一小时的路程。
在区委、区政府明确思路引导下,崂山区大力发展以特色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在有限的2分地里做出了大文章。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崂山茶、优质果品、花卉、高效渔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南、北、中三条生态观光旅游带:南线是以石老人观光园、雨林谷、百雀林生态农业观光园、万里江茶场为主线的农业旅游观光带;北线是以王哥庄晓望茶园和茗香谷为轴心,集无公害茶叶生产、茶叶采摘和加工、茶艺表演及茗茶品尝等功能为一体的崂山茶文化旅游观光带;中线则以枯桃花卉基地、大崂樱桃园、神清农趣园为载体,依托北宅樱桃节、午山蜜桃会等节会推动,形成了集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批发、销售以及旅游观光采摘、体验、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带。
无独有偶,距离崂山155公里同为风景名胜区的大泽山也被“逼”上了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结合之路。
离开崂山,驱车进入平度市大泽山镇,记者留意到道路两边一些废弃的石材加工厂。“人都说"靠山吃山"。守着大山,这些石材加工厂怎么就倒了呢?”
“以前加工石材的确是大泽山人挣钱的好买卖,现在却大都改种葡萄了。同样是"靠山吃山",石材加工太废山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种葡萄就不一样了。我们不仅把葡萄卖出去,还把客人请进来。借助本地天柱山魏碑、岳石文化遗址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围绕葡萄展开了采摘、品尝、观赏、吃农家宴等一系列旅游项目。每年葡萄节期间,农民仅靠在自家葡萄园开展葡萄采摘、农家宴等项目,就可增加收入三四万元。”大泽山镇党委书记张炳伟点破了记者的疑惑。
随着农业与旅游业的进一步结合,大泽山的葡萄无形中也提高了市场附加值。从农产品变身为旅游产品,同样的葡萄,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完全不一样。去年,在葡萄产量保持5万吨基本不变的同时,葡萄产值大大提升,达到了2.2亿元。
崂山和大泽山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寻找到了新的发展平台,既开辟了旅游业的新领域,又开拓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让城里人有了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品茗赏景:
茶与景相得益彰
“白鹤沐浴—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赏色嗅香—品啜甘露”。
8道工序之后,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杯翠绿的崂山茶。沁人心脾的清香幽幽飘散,轻轻啜一口,茶味醇和,口感润滑。身穿红色中式上衣的谭秀娟,一面娴熟地沏茶,一面娓娓道来茶的故事:“早在1999年"万里江"公司就在崂山区创办了第一家以"表演茶道,讲解茶文化,品尝崂山茶"为主的茶艺中心。在旅游旺季,我们每天接待游客人数能达2000余人。”
茶是这里的主题。山腰的茶田刚刚采过春茶,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绿。崂山茶的过人之处一是青山碧海、云雾缭绕的自然气候加上富含矿物质的天然泉水造就了崂山茶色、形、香、味、意俱佳的品质。经过多年的发展,崂山茶迎来了兴盛期。如今,崂山茶园种植面积已达12000余亩,年产值达几亿元。
记者告别时,一辆满载着即墨客人的旅游大巴在茶场前停稳了。万里江茶场迎来了今天第二拨客人。
来到茶园,除了观茶海,品香茗,很多游客都会买上些崂山茶带走。崂山茶已经走出了大山,进入了市场。今年3月,“崂山茶”证明商标已正式通过国家工商总局的审查注册,现已进入推广实施阶段。
“有了证明商标,就可以把我们茶农拧成一股绳,让我们劲往一处使。”作为土生土长的崂山人,胡孝林从小就是在茶园长大的,如今他更是靠茶走上了致富路。2005年,他挑头建起了北崂茶业合作社,带动周边茶农达200多户,覆盖茶园面积280亩,去年每亩收益达2万元。
茶香醉人,茶产业喜人,由崂山茶撬动的产业链已经整合了无公害茶叶生产、茶叶采摘和加工、茶艺表演及名茶品尝等多项环节,形成了特色农业与旅游资源、人力资源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应季采摘:
亲手体验乐趣多
又是一年樱桃红。
崂山区北宅街道的果农徐秀英早早拾掇好了自家的樱桃园,在园里搭了个小亭子,辟出一片观赏区,“今年樱桃开花时没遇上什么雨,是个丰收年。"北宅樱桃节"上,除了让客人们摘樱桃、吃樱桃,我还备下了农家宴,保管让大家来了就不想走!”
一年一度的“北宅樱桃节”到今年已经是第13届了。“樱桃节举办之前,一到樱桃成熟的季节就犯愁,不仅要费功夫从树上摘下来,而且在当地还卖不出去,必须坐车到城里卖。樱桃又是个娇贵的水果,不容易保存,折腾到最后也赚不了几个钱,所以很多果农宁可让樱桃烂在树上也懒得去摘。现在不同了,一到樱桃成熟的时节,也是果农最高兴的时候,大量的游客涌入,15元钱一张门票,自摘自吃,不仅为农民省去大量采摘的功夫,而且走时还每人捎上点,每公斤价格也涨到了8—10元。”崂山区委宣传部长于惠霞1996年是崂山区旅游局副局长,是樱桃节的主要创办者。她看着樱桃节一点点成长起来,在旅游农业和农民致富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感慨良多。
“北宅依山傍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的樱桃个大、味甜。我们又对8万多棵樱桃树进行了嫁接改造,樱桃品质更好了。如今小小的樱桃已成了果农增收致富的"金豆豆"。仅去年樱桃节期间就吸引游客40余万人次,带动经济收入达3300多万元,惠及农户7000余户,户均收入达3500元。除了吃樱桃,品农家宴、赏自然风光,购特产山珍、住庄户人家等活动,以及提供吃、住、行、购物等配套服务的相关产业也跟着发展起来了。”北宅街道办事处主任孙正宏满心欢喜地介绍小樱桃的“大商机”。
一季樱桃唱不了农民增收的“四季歌”。为了抓住城里游客注重无公害农产品的心理,北宅社区今年又组织农民在地里种上了地瓜、花生、芋头、萝卜、白菜、豆角等农家常见的瓜果蔬菜,丰富了农产品的品种,延长了采摘园的时间跨度。“到了收获季节,办起"采摘节",门票也不过30元,提个袋子,想挖多少就挖多少。”北宅街道党委书记李鸿雁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