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镇:“支部+合作社”为农户架起致富之“桥”

2008年05月06日 08:43惠水县委宣传部
    中国园林网5月6日消息:谷雨时节,地处7万亩涟江大坝的惠水县高镇镇农贸市场,每天清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10多辆农用车一字排开,装满双孢蘑菇、小葱芹菜、白菜黄瓜等时鲜蔬菜开往省城贵阳,数小时之后,它们将成为贵阳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从2004年起,高镇镇开始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整村推进战略,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即由村党支部牵头,发展村级经济组织,一村选择一优势产业着力扶持培育,并向产业化方向做强、做大、做优。经充分调研,2005年6月,镇党委政府选择双孢蘑菇种植作为高镇镇姚新村的主导产业,该项目投资少、效益高,每亩只需菌种400瓶,折人民币1000元,菌肥配制600元,稻草10000斤(可含30%的玉米杆和麦草),折人民币1000元,投资2600元。亩产量最高达8500斤,收入最高的农户纯收入达12500元/亩。一般的情况、产量也在5500—6500斤,纯收入在8000—10000元。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双孢蘑菇种植由于市场需求旺盛,种植效益高,短短两年内种植面积由当初的12.8亩发展到180余亩,整个产业呈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在产业发展中,镇政府始终承担宣传、发动乃至产销的链接,群众依赖心理过重,同时市场波动容易将政府与群众推向对立面;农户的独立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不协调,种植存在风险;技术的更新和新产品的开发跟不上,制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镇党委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的运作模式,既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活动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又把经营权交给农户。2007年初,由姚新村党支部书记尚孔德、村委委员彭锡英、秦德华等3名村干部带头发起,并经县工商局批准,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成立了高镇镇永兴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当时成为全县第一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内设理事会和监理会,入会会员116人。合作社的成立对高镇镇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链接产销,解决群众后顾之忧,降低生产风险,引入四川、贵阳客商,采取保底产量,保护价收购的形式,发展订单生产;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引入福建客商落户高镇,建成了食用菌品种推广示范园。目前食用菌示范品种达20余个,为食用菌的多季节、多品种、高效益发展打下了基础;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菇农素质,合作社成立以来,共举办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班30余次培训农户1000余人次,并在农业局的帮助下,成立技术服务组,深入田间地块,加强技术服务。进一步提高了蘑菇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目前,在“支部+合作社”的运作模式下,高镇镇食用菌种植面积已发展到现在的300余亩,并朝着多季节、多品种、高效益方向健康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姚新模式的推动下,高镇镇涟江蔬菜专业合作社已经在今年3月底成立,农机、花卉等六家合作社也正在积极筹建之中,它们必将为当地农户脱贫致富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