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5日消息:近日发布的中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网民人数已逾2.21亿人,略高于美国,居世界第一。有报道指出:“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登顶或许会成为划时代的节点。”
在20天前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刘炽平指出:“在中国,互联网正在推动人们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的改善,与改革开放一起推动中国的前进。”
1987年9月14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拉开了;10年后,中国拥有2万多个入网用户;20年后,中国以5824万宽带用户数量,仅次美国的6000万;而今,这个数字已经是全球第一。
伴着互联网一起成长的,是出生在1980年以后的中国年轻一代。被称为“80后”的他们,正在成为网络的重要力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0年监测数据表明,中国网民年轻化趋势明显,25岁以下网民比例从1997年的41.9%升至2006年的51.89%。
在2007中国互联网高层年会上,腾讯公司副总裁孙忠怀指出,在京沪等发达城市,年轻用户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已逾150分钟,首次超过对电视媒体的使用时间。
“我常常想,离开网络该怎么生活……”“80后”大刚是某智能手机论坛资深评论家。他坦言网络已经渗透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起床,打开Headline,查看标题新闻;登录Pica和IMplus,在两个软件之间不停切换,跟各地朋友互相问好;上移动玩家玩了几把在线扑克,这期间用Opera上3g365下了段《夜宴》的恶搞短片;看完邮箱中的Google快讯,上淘宝拍了个Sigg的登山水壶;用智能影院看完刚才的短片,截个图,配上文字发到Pica 移动闪博……”大刚每日的网络生活,也是很多青年人的写照。
互联网的信息共享、打破时空间隔、实时交互、平等、个性化等特点,深受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青年人青睐,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根据中国专业市场调研公司艾瑞咨询的调查统计,中青年以73.6%的比例成为网上旅行预订主体人群。
网购也成为当代青年购物的重要方式,2007年中国网购总交易量达594亿元,同比增长90.4%;预计到2010年,中国网购用户规模将突破1亿人。
“写博、网聊、网购、网游,我们在互联网上可以全方位展示自己、释放情绪,还能随时随地满足交往、购物、学习需求。”上海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潇潇目前是淘宝网的“钻石级”店主,每天除学业和正常作息之外,她用至少5个小时与网络“约会”。
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年一代的思维、行为方式也受到网络的影响。
近段时间以来,西藏拉萨事件、圣火传递海外受阻等非常因素,激发了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感。
网络成为他们发出号召、展开行动,表达爱国情绪的主渠道。他们发起了百万MSN“红心爱中国”活动、通过邮件传递“全球华人反分裂护航生活全纪录”信息;建立“ANTI-CNN”网站,理性回应外部媒体的失实报道;他们通过网络张罗实现和平游行,捍卫民族和个体尊严;“反分裂护圣火全球华人大签名”则创造了每秒钟都有五六个甚至更多华人上传签名的记录……这一切,让很多观察家感慨:中国青年一代正在“理性”成长。
“中国爆发的愤怒,尤其是年轻人的愤怒,可以通过潮水般的网上帖子一目了然。”新加坡《海峡时报》4月12日引用了李显龙的这句话。
《纽约时报》则在4月13日发表《忠诚的中国青年》,认为中国年轻人“是你能遇见的最爱国的人群之一”。
“中国的年轻网络受众日益成熟。”新数通Xplus副总裁兼总经理夏鸿认为,现在的网络世界,越来越多地看到非常理性和客观的声音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