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的全面推进 湿地水生植物应用的问题

2008年04月09日 10:39中国绿色时报陈煜初
    中国园林网4月9日消息:近年来,随着各地生态省(市、县)建设的全面推进,湿地保护和人工湿地建设工程大量增加,水生植物种植往往成为这些项目发挥生态效益和造景成败的关键,但水生植物应用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种名混乱,苗木张冠李戴,规格标注与苗木形态、生物习性不符,苗木密度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如此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水生植物的造景功能,浪费了大量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水生植物的声誉。

    望文生义带来的困惑

    生物名称混乱由来已久。直到18世纪,瑞典的林奈(CarlvonLinnaeus)(1707-1778)创立双命名法后才逐步解决了这个问题。从目前水生植物在国内园林应用上来看,这个问题还是非常突出。如在一份种植设计图上,同时运用了黄菖蒲、水生鸢尾、黄花鸢尾,实际上这3个植物名称指的是同一种植物,即Irispseudacorus。

    望文生义造成很大的问题,在水生植物中最明显的莫过于菖蒲。菖蒲是天南星科(Araceae)菖蒲属(Acorus)的植物,菖蒲前缀以“石”、“金线”、“金钱”,都是天南星科菖蒲属的水湿生植物。但在菖蒲前缀以“黄”、“花”则是鸢尾科(Iridaceae)鸢尾属(Iris)的植物,虽也是水生植物,但两者差别很大。

    还有千屈菜(Lythrumsalicaria),目前在苗木市场上流通着白花千屈菜和红花千屈菜两种苗。千屈菜属(Lythrum)在我国分布4种,花都是紫红色的,其中在浙江省产1种,即千屈菜。市场上流通的这种所谓的白花千屈菜是冒牌的,其实是虎耳草科的扯根菜。

    生活型概念上的混乱

    水生植物按生活型一般分成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五大类。有些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不同的水分环境下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生活型。如竹叶眼子菜、矮慈姑都是沉水植物,但也可以是湿生植物;又如千屈菜和黄菖蒲等既是挺水植物,又可适应湿生以及中生环境。

    然而,大部分植物缺乏如此高的生态价值。有些设计人员把旱生植物设计种植在水里,如把细茎针茅、野荞麦种植到水深达0.5米的水里。细茎针茅是旱生植物;野荞麦则是湿生植物,喜湿但不耐水浸。

    水深适应性

    在湿地运用水生植物造景时,水的深度是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设计图上把荷花种植在深达3米以下的地方。其实,一般挺水植物适应的水深在60厘米以内,个别植物体特别高大的可达70厘米,如水蜡烛、水葱等。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沉水植物适应的水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除植物种类外,还需考虑光和水的能见度。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水的能见度越强、光照越强,沉水植物分布得越深。

    规格表述问题

    乔木灌木的苗木规格表述是非常清楚的,而水生植物的规格表述五花八门。主要有株、芽、丛等。如旱伞草36株/平方米,同为旱伞草也有标注为4株/平方米的。水生植物以草本居多,习性有丛生、也有散生,多为剑形叶,难以用冠幅表述,而非剑形叶的可以用冠幅表述。如千屈菜等,前不久还能看到以3芽/株来表述的,又如慈姑3芽/株、狭叶香蒲4芽/株,这些都是不恰当的。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建议在设计文件中植物名称统一用中名、学名对照,可采用二极标注。另外,以水生植物为主、或水生植物占有重要地位的公共绿地,如湿地公园、湖泊等景点的开放时间建议在6月~10月,此时水生植物恢复快、长势好,能较好地体现水生植物的景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