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的无墙公园 折射出一个城市宽阔的胸禁

2008年04月30日 10:39新华网
    中国园林网4月30日消息:从2000年开始,除植物园、动物园外,河北省石家庄市在全国率先将所有公园免费开放。从今年4月20日起,石家庄市又将分批把已经免费开放的公园、广场围墙进行拆除。(《河北青年报》4月28日)

    公园的围墙,看似仅仅是一堵有形的墙,实际上背后还有一堵无形的墙。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一座城市围墙的多少,来判断这座城市的管理水平以及其文明程度。因此,千万别小看石家庄市的“拆墙”举动,它折射的可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进步,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我国现代的公园,是由富有民族传统的园林发展而来的。我国最早的园林是先秦时代的“囿”,仅仅是圈起一块地供奴隶主和帝王们“狩猎”;随后发展为秦汉时代的“苑”,“苑”内又设“宫”、“馆”、“观”等,除了供“狩猎”之外,还可以在里面游玩嬉戏;到了唐宋时期开始称“园”,主要功能又演变变成了游乐和赏景;明清时期,大概是“园林”的繁荣发展期,不但功能全、形式多,而且艺术色彩也很浓。不过,尽管这些不同时期的园林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姓“私”而不姓“公”,只对特权阶层开放,老百姓无法享有。

    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座公园,是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的“第一公园”。抗日战争后,“第一公园”改名“中央公园”;建国后,又改名为“人民公园”,一直到现在。最初,它是有围墙的,只不过围墙不太厚,仅仅是一圈通透的铁条。这个时候,除了达官贵族之外,有钱人也是可以进去了,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园;“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人民公园”对市民免费开放,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园;1998年10月,“人民公园”拆掉了围墙,从而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公园。

    其实,透过公园的每一次变化,也折射出一个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从园林转变成公园,显然确立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只要你出钱,就可以自由享受公园的景色;从收费到免费,则体现了公共事业性质的回归;现在又由免费到无墙,则进一步体现了政府职能从管理到服务的巨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