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21日消息:河南《大河报》近期的一则报道称:一些乡土树种正在消失,纯经济林的树种单一性和引进树种的生物入侵性,正在给河南的森林生态系统带来隐患,维护森林生态的多样化变得十分迫切……
现如今,城市的绿化树种多用法国梧桐或者雪松,农村的通道绿化所用树种几乎全是速生杨树,广场绿化喜欢栽培洋花洋草,荒山绿化大多种植外来树种,大量的天然林被砍伐,再替换成单一的纯经济林……在这种追“洋”逐“外”的浪潮中,许多长期与人和谐相处的乡土树种,正逐渐减少数量甚至销声匿迹,以至出现许多乡村“想吃榆钱难找榆树,想用槐花不见国槐”的现象。
这些年,北方的乡村绿化,地里头种的多是苹果树、梨树、柿树、核桃等经济林木,沟边路旁种的多是生长快的泡桐和杨树之类的速生树种。不但是榆树、国槐树很难找了,就连楝树、椿树等原来常见的乡土树种也不多见了,过去种树是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而今大半个中国都“姓了杨”。在湖南洞庭湖滩区,有人大量栽种杨树,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在海南五指山林区,也有人为了栽植杨树,不惜毁损珍贵的热带雨林。杨树似乎要成为中国的“国树”,杨树的蛀干和食叶害虫也愈演愈烈,这绝非中国林业之福,而是中国森林之祸!
云南多次发生过“砍树、种树”的事件。先是大量砍掉天然热带雨林,再种植橡胶、桉树等经济林木,给当地的森林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上世纪80年代后期,黄淮海地区的农田泡桐林网中害虫大袋蛾暴发,其幼虫严重蚕食泡桐树等树木的叶片,主要原因就是泡桐树的大面积单一化种植。现在由于利益使然,又大量栽种杨树,这其中蕴含着极大的生态、经济风险。无数事实表明,大面积种植一个树种,会使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日渐减少并趋向单一,生态系统中物种越少,抗外来干扰的能力越弱,单一树种的种植面积超过一定的阈值,一旦暴发病虫害将非常难以控制,会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和经济损失。
在植树造林工作中,应该尽量避免单一化,在树种选择上,避免强调速生和短期行为,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大量发展那些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大的传统本地物种。在考虑速生、多获得木材的同时,应充分考虑那些缓生而经久耐用的优良木材,逐步改变杨树“一统天下”的局面,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应有的多种效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方树。笔者衷心希望各地在营造人工林时,能遵守生态学规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本地原生乡土物种为主,不盲目崇拜外来引进树种,莫让个别经济林木、外来树种“一统江湖”,莫让众多本地植物、乡土树种成为稀有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