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7日消息:十多年来,花卉业已成为多数国家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联合国农林署的统计数据显示:当一个国家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也是花卉及与之相关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截至2006年年底,太原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逾1万元人民币,初步达到了消费花卉等精神产品的临界线。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对于花卉经销商们来说,每逢“年宵节”(春节前至元宵节),算得上是他们的大喜日子。虽然今年受南方雪冻影响,省城太原的花卉市场稍稍有些冷,但随着2月18日迎泽公园迎春花卉展的举办,省城的花卉销售也迎来了春天。
红花照亮“年宵节”
花卉可以说是“每逢佳节倍增金”。尤其是每年年宵节期间,销量要比平日高好几倍,花商们在此间往往都赚个盆满钵溢。山西省花卉协会秘书长王金龙介绍说,山西年宵花的“当家花旦”主要有红掌、凤梨、蝴蝶兰和大花蕙兰。
和往年一样,山西三晋花业公司的成桂琴经理,去年11月便从福建等地进回一大批市民喜爱的“年宵花”,只为在春节前花卖个好价钱。
3月3日,记者在该公司九个花窖中看到,窖内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剩余品”。谈及今年“年宵节”花卉的销售情况,成桂琴认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批发比零售卖得好很多。”
成桂琴说,“就拿我自己栽培的蝴蝶兰来说,今年在太原市场只消化掉两千多盆,有五千多盆销往北京等地,外地市场的需求量并不比本地的小。”
相比成桂琴,小店区龙田花卉市场的花商刘经理的生意似乎做得风生水起。他告诉记者,“年宵节”期间,他花铺的销售额达200多万元。消费者对进口的高档花卉的品种和档次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一些从荷兰、比利时等国进口的一些品种,如“奥运圣火”“金花竹芋”“松果”等深受消费者青睐,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年宵节’期间销售了3万多盆花。仙客来最畅销,但杜鹃的销量下降了。”刘经理说,“往年销量较好的杜鹃之所以受到冷落,是因为一些市民还没有掌握它的栽培技术,像许多花卉一样,买回去不会培育是销量受影响的主要原因。”
节后花价回落 零售商首当其冲
“草花利润太低,基本上不挣钱。”新兰花卉市场的英子并不那么走运,她的规模显然不及三晋花业,而且业务也不尽如人意。3月3日,记者见到花商英子时,她这样感叹,“生意不好做啊!”
“现在干这行的人越来越多,花铺也一个挨着一个。像前几年的这个时候,生意火得很,现在有时候一天连一盆都卖不出去。”由于“年宵节”后花卉销量有所回落,在迎泽公园零售花卉的王女士正打算将自己的花铺转让出去。
节后花价回落对以零售为主的花铺冲击最大,如“中等个儿的一盆杜鹃在年前至少得卖150元,但过完年就只能卖到30多元。”
同在一个市场,李春信的生意却要好许多,他自己有20多亩花窖,主要以批发为主,所以并未影响到整体销量。李春信认为,当前物价上涨对花卉市场的销售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也是花卉销量有所下降的原因之一。
在迎泽公园花卉市场、后北屯花鸟鱼市和河西花鸟鱼市等省城规模较大的花卉市场,多数经营多年已成气候的花商表示,要想吸引到大客户光顾,就得丰富品种形成规模。
“龙田”花商刘经理对批发业务的重要性也表示认同,“现在,我这里的零售额只有20%多,但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的销量能占到60%以上。花价回落对我的生意影响不大。”
“只有波动的市场,没有不好的行业”
今年1月2日,山西省最大的花卉园艺市场———龙田花卉市场在太原建成并投入运营,营业总面积和花窖超过1万平方米。
在采访中,记者也听到“花市日渐萎缩”的声音。对此,龙田花卉市场一家花店的刘经理并不赞同。“今年因受南方冰冻灾害的影响,可能会使花市销售旺季,从往年的农历二月延迟到三月,但不至于像一些人所说的‘大伤元气’。”
刘经理说,如今访亲探友送花已成为时尚,加之今年有奥运会和煤博会,花卉生意只会越来越好。
曾有行内专家将国内花卉市场分为三类:产地批发市场、集散地批发市场和消费地批发市场。刘经理认为省城的花卉市场属消费地批发市场,花卉品种基本上全部来自福建、广东和山东等地。同盆花一样,省城的鲜切花也大都来自昆明等地,可以说“昆明一感冒,太原的花市就要打喷嚏。”一旦昆明出现阴雨天气,或是运输出现问题,供应太原的花卉就会很紧缺,批发价格也就马上水涨船高。
“今年省城大部分花卉价格都翻了近1倍,但这是特殊情况,消费者购买的热情并没有减少。”
市场波动是很正常的经济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花市,证明这个行业的确“前景很好”。有时,随着气候、时令和节日变化,花卉市场难免忽冷忽热,“只有波动的市场,没有不好的行业。”李经理对省城花卉市场的发展很乐观。
花卉产业链正在形成壮大
十几年前,太原市小店区郑村花卉基地的建设,开始了省城花卉业的破冰之旅,今年1月,山西最大的花卉园艺市场——龙田花卉市场的落成,使山西的花卉业渐趋成熟。
以前有些花商认为,由于受土壤和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山西想要栽培一些特殊品种的花卉是不太可能的,只能种些普通且利润不高的“草花”,高档花卉仍需依赖“进口”。
早在几年前,山西花卉界就先后从荷兰、韩国、美国引进过凤梨、大花蕙兰、鹤望兰、一品红等花卉新品种,并培育出了自己的品牌。“以前,山西的蝴蝶兰就曾销往中南海。本土培育出的一品红,在全国都是很有名的。天安门广场前的摆花,就有不少来自山西。”山西省花卉协会秘书长王金龙说。
如今,省城花卉市场已显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鲜切花、盆花、观叶植物生产和销售格局正趋于成熟,大小花卉市场已达数十处,花店更是遍布大街小巷。
“两年前,我们邻省河北、河南的花卉业产值已分别达到15.6亿和51.28亿元,而去年我省花卉业的产值仅有3亿元左右,还属于起步阶段,但还是有自己的优势。”王金龙认为,山西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雨季较少等有利条件。“一千多种草花可以开发出很多新品种,现在就已开发出80多个新品种,花卉业已成为一个产业。”
“现阶段,我们这个产业营销的个体和私企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结构很有利于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王金龙说,从花卉栽培、销售、品种研发到市场调研,已逐步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奥运年对山西花卉业的发展有带动作用,但本土花卉产业还需加强自我造血功能,内引外联,平稳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