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12日消息:又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又到碧螺飘香的季节。为期一个月的“2008中国·苏州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节”将于3月22日拉开大幕,洞庭(山)碧螺春茶原产保护地域苏州市吴中区将以茶为媒,诚邀天下宾客,共鉴其“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魅力。
文化香泽碧螺身
沏一壶碧螺春,宛如展一卷历史书简。
碧螺春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苏州市吴中区太湖洞庭山之金庭与东山,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碧螺春茶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向来被人们视作茶中精品,在国内外茶叶市场有着极高的声誉,畅销内地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远销美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日本等国家。
碧螺春向来被名人志士、文人骚客所垂青。“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这是清代著名文人龚自珍的赞誉。据金庭、东山地方史记载,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唐朝陆羽所著《茶经》就有茶叶出自“长洲(今苏州市)洞庭山”的记述。宋朝时此茶已作为贡茶,而到了清代,更被当地百姓称为“吓煞人香”。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太湖饮得此茶,赞不绝口,但觉茶名不雅,遂钦定茶名为“碧螺春”。这也就是今天“康熙御茶——碧螺春”品牌的来历。
古人云:品茶论道。“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碧螺春亦是生长于古韵今风的吴文化之地,这里有以明月湾、陆巷、三山岛为代表的古镇古村落,也有我国在文化领域首个创立的自主论坛品牌——太湖文化论坛。品一杯碧螺春,既可追寻宰相王鳌、兵圣孙子等人的足迹,还可尽享太湖梅花节、中国太湖开捕节、木渎藏书羊肉美食节、苏州甪直水乡服饰文化旅游节等江南风俗人情。
太湖水润碧螺醇
品一口碧螺春,自然生态香醇依如故。
洞庭(山)碧螺春具有“条索纤细,卷曲成螺,绒毛遍体,银绿隐翠”之外形及“汤色碧绿、清香高雅、入口爽甜、回味无穷”之内质,再加上此茶采于早春,“碧螺春”三字就将茶的品质特色都概括其中了。
洞庭(山)碧螺春种植于太湖洞庭东山、西山的果园之中,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它们枝丫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独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质优异。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条索纤细,嫩绿隐翠,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得天独厚的地理小环境孕育了洞庭碧螺春超凡脱俗的高雅品质,它被誉为“茶中仙子”和“天下第一茶”。制作特级洞庭碧螺春的鲜叶原料为一芽一叶初展芽头,制成500克特级洞庭碧螺春需嫩芽6万片左右,加工制作过程极其繁琐,身价非凡,历来是国家领导人招待和馈赠国外贵宾的“国茶”。
品尝香醇的高级碧螺春颇有情趣。品饮时,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茶。或用70~80°C的开水冲泡。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
品牌力捍碧螺真
静思一杯碧螺春,尽见辛勤劳动与灵秀智慧。
千年以来,碧螺春的口碑代代相传。目前,吴中区的碧螺春的茶树种植面积有2.8万亩左右,茶农1.7万余户,年产量230多吨,年产业规模达到2亿元左右。2002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碧螺春实施地理标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这是继龙井茶后江苏省第一个实施保护的农产品。为保证碧螺春真品质的同时,又能增加茶农收入,吴中区人打响了品牌战。
构建茶叶产业链,提升茶叶附加值。在顺利实施保护的基础上,在2004年初,吴中区政府带领东、西山镇25个村支部书记到杭州学习龙井茶的保护经验,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构思: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众多的优质农产品,打造成一条洞庭(山)碧螺春茶为龙头的茶文化产业链。当年,东山镇尚锦村组建了“古尚锦茶坊”股份合作社,推出制茶、品茶、销茶为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项目,打响了“古尚锦”品牌,全村茶农由此增收了30%以上,成为了全区农业的典型。2005年,东山镇又建成了2万平方米停车场的“茶舫”和4平方公里的集制茶、品茶、销茶为一体的休闲度假项目。目前,东西山14个茶叶生产基地、8个茶叶股份合作社相继成立,北京张一元、南京新百等17个专卖店也相继设立,其质量和品牌优势逐步显现,力捍了碧螺春的真品质。在此基础上,吴中区政府的农业“六个一工程”也进一步带动碧螺春茶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