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改造荒山梦 重庆民间500亿试建“华西村”

2008年01月08日 09:44时代信报
    中国园林网1月8日消息:在重庆的北碚、合川、渝北和四川的华蓥、邻水交界处,一片连绵300余平方公里的地带上,山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下波光粼粼,如诗如画。然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并没给分布在其中的14个乡镇的村民带来富足的生活。由于地处高山,交通不便,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地区。

    而今,几个同样有着上山下乡经历的老“知青”在这片土地上做着同一个梦:投资500亿元,花上15年时间,将荒山变身为风光如画的森林公园,国内最大的花卉种植基地和中药材种植基地;村民下山聚居,一座座小城镇拔地而起,农民变成市民……在荒山上实现农耕文明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对接,打造成为重庆的“华西村”。

    这项旨在构建城乡统筹新农村的“贫困集镇小组团”计划,由6个民营企业发起构建,正在悄然萌动。日前,市发改委已回函对此表示支持,下一步的具体规划正在制订过程中。

    30年的改造荒山梦

    随着直辖效益的凸显,近年来重庆经济迅猛腾飞,民间资本热钱涌动。然而,由几家民营企业联合投资500亿承包荒山进行新农村建设,如此大的投资额和如此长的建设周期,在全国范围内也属于先行者。

    “这项计划从脑海中灵光一闪到构架的初步形成,前前后后用了近半年的时间。”“贫困集镇小组团”计划的创建者———重庆利得尔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杨宣文说。2007年6月,重庆获国家批准,成为国内首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特区“特”在何处?城乡统筹路在何方?书记市长问计全球网友,催生了在杨宣文脑海中盘桓了30余年的“改造荒山”梦。

    单打独斗不易成功

    作为一个有着6年“上山下乡”经历的老知青,杨宣文心中一直怀着浓郁的乡土情结。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房地产市场掘得第一桶金之后,他曾先后两次向农村投资:1995年到中梁山以每亩100元的价格承包荒山;2005年一口气租赁了金刀峡10万亩荒山,最后却因当时的政策不能给予配套支持,均以失败告终。

    虽然连续遭遇“滑铁卢”,杨宣文却对农村这片广阔天地情有独钟。城乡统筹新特区“花落重庆”,在杨宣文看来,迎来了一个“天时、地利”的好时机。而曾经失败的教训,又让他悟到了单打独斗不易成功的道理。一个理想在心中萌芽:联合几家企业投资改造荒山,建设农民宜居的小城镇,探索一条城乡统筹的新路径。

    六家民企结伙要建重庆“华西村” 
  
    企业联合舰队起航

    “重庆有着大城市大农村的独特市情,而国家制定了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唯一突破就是整治改造荒山,利用荒山。”2007年8月,在利得尔公司邀请的西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的专家调研会上,与会学者的共识,更坚定了杨宣文投资荒山的信念。

    描绘改造荒山的蓝图,寻找投资合作伙伴……如今,由利得尔实业公司、四川友合集团、重庆明生集团、重庆沁园集团、重庆长帆集团、重庆渝弟实业公司6家企业组建的“企业联合舰队”,正在拟订详细的规划,待向重庆、四川两地的发改委进行的申请立项获得批复后,设立重庆城乡统筹集团公司。

    这幅构建“贫困集镇小组团”的蓝图,将按照3个5年计划的模式进行。“第一步是投资100亿元进行迁移,农民下山聚居后,小组团的模式就有了雏形。”杨宣文透露说:“第二步是投资200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逢山开路,逢水架桥’;而最后一步就是进行小城镇建设,医院、学校等公益设施将全面到位。这样,15年下来,小城镇的构架就初步成形。”此外,国内规模最大的森林公园、中药材种植基地、花卉种植基地、生态环保旅游基地也将逐步建成。

    初期的100亿元资金筹措方案安排如下:企业自筹1/4,6家单位各出资6000万元就是3.6亿元。由于这14个乡镇大部分地处三峡库区,由此可以享受到三峡库区贴息贷5亿元。此外,根据国家的土地整治、坡改梯以及移民政策,企业可以获得10亿元资金,其余的80亿元资金缺口将在企业运行过程中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开发的途径筹措。

    在“城镇组团”的建设中,将一改以往“国家统包、政府运作”的传统模式,每一个城镇小组团就是一个独立承担责任的分公司,进行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相当重要。”杨宣文表示,希望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打造一个“城乡统筹的先行试验区”。

    村民下山后能否安居?

    三圣镇位于北碚区东缘,地处华蓥山南麓,森林覆盖率达41.5%。在境内拥有远近闻名的青峰茶场、茅庵森林公园、海底沟水库、华佗文化园和天宫寨万只白鹭保护区等。然而由于地处高山,居住在高山上的村民深感交通不便。

    据三圣镇花朝村村委会干部介绍,村里要开一次村民大会,他都要提前一天顺着山里的这条小路,挨家挨户通知,“往往四五里地才有一户人,要走一天才能通知完。”

    有一次,村民李文英的心血管病犯了,被子女从山上先是抬了两个小时,又坐三轮车颠簸了一个小时才到医院,险些错过抢救的最佳时间。

    下山居住,是村民们的共同愿望。然而,下山后如何安居乐业?这是村民们心中的顾虑。

    三方多赢的最佳选择

    15年时间,300平方公里旧貌换新颜,农民就地当上“新市民”。杨宣文构想的“城镇组团”蓝图,起先并没有能够得到外界的认同。

    “异想天开。”如今的合作者之一———重庆明生集团董事长邓明生初期听到这个构想时,给了一个这样的四字评语。同样,沁园、长帆、渝弟等另外几家公司也表示风险太大不能接受。

    接下来,杨宣文出的一道选择题,却让大家轻易地改变了心意:同样一笔资金,在主城区可买下5000亩地,在郊区就可膨胀至5—10平方公里,而如果是北部的山区,更升值成为300—500平方公里的荒山。三选一,谁更具有吸引力?

    不需要更多的考虑,商人的敏感性让大家在这荒山中嗅到了商机。2008年,为了抑制高扬的房价,国家的货币从紧政策和土地紧缩政策抬高了房地产开发的门槛,主城区的房地产开发变为一场资金较量的“圈地游戏”,郊区的土地价格在追逐中也在不断“升级”。投身到农村市场,或许是资金实力不那么雄厚的中小企业的最佳选择。

    在杨宣文看来,“贫困集镇小组团”的建设,是达到“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多赢的最佳途径。通过高山移民、收集零散闲置荒废土地进行土地整治综合利用,可加速我市城乡统筹一体化的过程;而企业可通过建设农民经济适用房、小康房的过程获利,然后再投入荒山的改造,这样周而复始,企业形成良性循环运作;而农民也可就地解决就业问题,成为公园、农场的职工。

    今后,小组团除特色农业经济外,还将涉足如医疗基地、保健托管社区等多个行业,最终目的是打造成为重庆的“华西村”,在荒山上实现农耕文明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对接。5个投资的大股东分别来自房地产、商贸、饮食等多个行业,就是为了替小组团的将来打造更为广阔的平台。

    法无明文禁止就可行

    在企业看来,建设农村经济适用房是“贫困集镇小组团”计划中最值得研究的盈利途径。目前,小产权房正成为国内热点话题。按照当前规定,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小产权房,小产权房只准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且不得更改原来的用途,这些限制清晰地描述了小产权房抬头见顶的政策环境。所以,他们必须避免撞击政策红线。而开发“农村经济适用房”就成了他们将对这一商业行为的描述。

    去年7月2日,市工商局出台政策“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设立企业”,虽然仍有“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但“企业化经营”方向明确,集体土地流转取得了事实上的突破。对于杨宣文对盈利模式的构想,昨日,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工作人员黄娅也表示“法无明文禁止皆可行”。

    土地入股尚有法律障碍

    对于不同的农村土地类型,应该分别采取哪种方式来开发,才能既达到开发目的,又不违背法律规定?

    中豪律师集团重庆律师事务所律师齐飞认为,对于耕地,由于重庆有地方规定,可以用于种植果树、花卉等经济作物,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使用耕地时,只能用于农庄建设,作为一个开发项目的配套。

    齐飞介绍,同样可作为大环境配套的,还有这样的“四荒”地(荒山、荒坡、荒沟和荒滩)、水面、草原、林地等。这些土地资源在流转方面的管束比较宽松,可以采取承包、向农林部门申请等方式取得。而作为房地产开发卖点之一的温泉资源,因属于国家矿藏资源,可以通过向国地资源部门申请探矿权和采矿权来取得。

    市高院副院长宋令友曾对此进行过专题调研,他认为,农村土地入股在法律上存在诸多障碍,需要解决。

    宋令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