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7日消息:紫色的樱桃、硕大的青椒、香糯的蕃茄……未来两年,由航天育种的“太空蔬菜”有望上市民餐桌。上海市闵行航天农业技术研究中心近日在马桥镇正式落户。除尝试培育闵行本土航育蔬菜、花卉等,未来5年内,该中心有望诞生两三个太空植物新品种。
太空品种口味佳
两年前,上海市首批春播航天育种系列蔬菜在闵行进行收摘。数据显示:包括番茄、樱桃、玉米、西瓜、豇豆、辣椒等25种太空蔬菜的产量约10万斤,比同类蔬菜产量高出近25%。
收摘完毕后,这批本市第一代本土培育的太空蔬菜,并未采用大规模零售方式。闵行区内的中小学、幼儿园、工厂企业等120家单位,率先成为首批“试水者”。太空蔬菜以盒饭配菜配送至各单位,食用者大多反映好吃。
种子稳定性待提高
从“神二”起,上海就启动了“航天种子研发工程”。至今,已有超过上万粒良种随宇航飞船遨游太空。
上海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黄剑华表示,种子上天走一遭,只是完成“太空育种”第一步,随后还要经过农业专家几年的地面培育、筛选和验证,这是一项繁复的科学研究活动。
之前,上海也曾有“太空荷花”、“太空辣椒”等露面,有的个头特别大,可没多久就销声匿迹,关键就在于不稳定。“很多太空种子在栽种初期果实还不错,过了几年后不但个头越来越小,味道也越来越差,光有‘太空’名气,并不能普及。”
培育两三个新品种
“太空种子”这种“半途而废”的现象,已引起科学家的关注。闵行航天选育基地将重点攻克这一难题。未来两年内,市民有望品尝到中心的成果。
项目负责人之一的马桥镇科委负责人黄国忠透露,研究中心将利用返回式卫星、宇宙飞船搭载水稻、玉米、小麦、大麦、大豆、蔬菜等植物种子和食用菌种,待种子在太空“旅游”回来后,在研究中心进行筛选、培育,并选择性状优良稳定的种子在制种基地试种,选育出闵行自有的“太空蔬菜”、“太空水稻”和“太空食用菌”。
未来5年内,该中心还将力争培育并通过审定2至3个太空植物新品种,创造育种种质资源50份。此外,2至3个优良品种高效生产及示范基地也将同时建立。届时,市民将能吃上真正的“太空米”和“太空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