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180年前,村民立起护树“环保碑”

2008年10月22日 09:25燕赵都市报李保健 郭鹏

    中国园林网10月22日消息:“麦与木之美固足以备寝庙之荐而供栋梁之需者也然必养其苗而秀坚培其根以成才。”为了保护苗木,180年前,元氏县城郎村村民签订保护苗木赏罚公约,并镌刻以碑文历代传承,成后人保护苗木之典范。岁月变迁,石碑几经风雨,如今,保护环境、绿化环境已成国人共识,这块180年前的石碑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

    ■清代石碑立下护林乡约

    昨日上午,记者在城郎小学见到了这块石碑,整块石碑连同底座一共2米多高,近1米宽,厚达0.5米。石碑正面朝南,1米多高的碑身上密密麻麻镌刻着核桃大小的楷体小字,从中间修补痕迹判断,石碑中间曾经断裂过。

    通过碑文记载,记者大致了解到这块立于道光九年(即公元1829年)六月的石碑的由来:保护苗木。因为树木虽然为人们修建寝庙房屋提供了木材,但必须要培养保护才能长久供人所用,为了长久保护苗木,村民商议后约定立下此碑,对于破坏苗木的人,“凡遇砍锯身材斩伐树枝者,必经公。如遇砍锯斩伐在一寸粗以下者,罚钱肆百文,一寸至三寸者,罚钱捌百文,三寸以上者罚钱一千两百文,……”有关林木资源保护相关事宜,碑文中都做了详细描述,其内容详尽程度即使放在今天,也让人为之叹服。

    碑文背面“扶碑记”大致介绍了清代石碑的内容和城郎村村民重修石碑的经过。

    ■七旬老人发掘清代石碑

    时隔将近200年,石碑能够重新竖立在城郎村,71岁的刘献贞老人可谓功不可没。早在孩提时代,刘献贞就见到过这块石碑,当时石碑竖立在村小学堂所在的大庙中。建国前,随着大庙的废弃,石碑也逐渐不知所踪,这也成了村民心头一大遗憾。2001年,村里小学拆除大门时,刘献贞惊奇地发现,半截碑身竟然铺设在大门下被用作垫石,见此情景,他急忙将碑身挖出后妥善处理,并在四周仔细寻找另外碑身,几乎搜遍附近所有角落后,他终于在一位村民院落旁找到了另外半截碑身,所幸两截碑身拼凑在一起后还算完整。

    刘献贞说,村里一直就有爱护苗木之风,听说他找到了当年记载着其中由来的石碑后,村民也都十分兴奋,经商议,最终决定由村委会出资将石碑重新竖立。2005年6月,从鹿泉找来雕刻石碑的专家对石碑拼凑、修正后,石碑终于被重新立了起来。由于原碑已经从中间断裂,为了保证碑身稳固,也为了让对古文繁体日渐生疏的村民更加了解碑文内容,竖碑时村委会特地请专家在背面并立了一块新碑“扶碑记”,用白话简略记录了清代石碑的来历、内容。

    ■立碑只为保护环境

    关于石碑来历,刘献贞回忆说,城郎村正西方向就冲着封龙山山头,根据传说,古时候村西一直到封龙山绵延数十里全是郁郁葱葱的林木,从封龙山上流下的山泉穿村而过,村里俨然一派山清水秀之色,堪称风水宝地。然而,随着人为砍伐和历史变迁,村子周围的林木资源也在一点点萎缩,随着大片树木从人们身边消失,自然环境也在逐渐恶化,正如碑文记载,残酷的现实让村民逐渐意识到“必养其苗而秀坚培其根以成才”,于是,为自身考虑、为国家考虑,村民决定订立乡约保护苗木。

    就在记者采访时,许多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也凑过来和记者闲谈,谈到这块石碑,村民们没有不知道的,“小时候老人就教育自己保护苗木,看了这块石碑后有了更深的感触。”

    刘献贞说,当初之所以将石碑立在村小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后人,让祖先爱护苗木的精神永久传承下去,“虽然是100多年前的石碑,可我觉得内容跟现在说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十分一致,只有把环境保护好了,咱们才能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