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10日消息:9月5日,北京海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行奥运花卉的扩繁(把培养在营养液中的花苗从一个瓶罐中移植到另一个瓶罐中进行扩大化繁殖)。北京奥运会大部分花卉出自这个实验室。
奥运花卉从哪里来?怎么培育?奥运之后命运如何?北京市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室农艺师张军民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新京报:北京夏季比较缺花,如何实现奥运期间花团锦簇?
张军民:北京夏季因为高温高湿,蒸发量大,花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很难开,开了也容易败,花期也短,品质比较差。比如矮牵牛,八月前开得很好,八月后也开得很好,就是七八月份不爱开。这就需要采取一些促控栽培措施,包括修剪、控制光温、湿度、水肥、激素处理等,有些需要综合性处理,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新京报:奥运花卉从哪来?
张军民:大部分是乡土花卉品种,占到70%左右,主要来自东北、华北和南方地区。有的是自己繁育的品种,也有从国外引进的品种。
新京报:刚结束的奥运用花展示中,看到了一些平常不在夏季开花的品种也开得很好,如何做到的?
张军民:正常花期是秋季、冬季的品种,如华北香薷、地涌金莲,主要通过短日照类的促进技术,让它提前开花。而有些在春季或夏初开花的品种,如蓍草,一般通过修剪,把花头掐掉,让它重新分枝,推迟开花。还有一些本身没有的,通过杂交选育出来的。目前,园林专家正在进一步着手提高奥运花卉的质量,让花色更浓、花开更艳,同时希望奥运花卉能做到“水火不侵”,能够应付各种极端天气。
新京报:奥运之后这些花卉命运如何?
张军民:奥运花卉不仅有观赏类的,还有药用、食用、饲用等类型,奥运之后大部分花卉将作为城市的常规绿化品种,部分还能作为经济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