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国际花展看2007年的国际蝴蝶兰产业走势

2007年08月21日 09:00中国花卉园艺杂志台湾中兴大学教授
    中国园林网8月21日消息:4月中旬,笔者参观了上海国际花展,并参观了上海附近的一些兰花生产公司。今年的上海国际花展,参展的蝴蝶兰厂家有近20家,它们中有研究单位、大学、祖国大陆公司,但更多的是台商公司,而在2005年的上海国际花展上,参展的厂家只有5家。

    从参展的蝴蝶兰厂家数量可以看出蝴蝶兰产业的盛衰。2001年至2003年,是祖国大陆蝴蝶兰单价最高的时候,年宵花期间单株售价可以达到80元,而2004年至2005年,每株最低价竞跌到10元。2006年与2007年春节期间,年宵花蝴蝶兰价格并没多大变化,但是2006年在欧洲种苗缺货与韩国缺乏大苗两个原因的相互影响下,祖国大陆的蝴蝶兰种苗需求量扩增,《中国花卉园艺》杂志曾以“井喷”来形容这种现象。2006年蝴蝶兰种苗强劲的输出量,使许多人看好此市场,纷纷加入竞争的行列,因而本届展会中参展厂家剧增。

    预计外销量增加

    2006年,有几个因素影响了全球蝴蝶兰种苗市场。一是欧洲组培苗与2口寸小苗需求量持续增大,二是一家种苗公司生产线出现失误,三是消息不明下的缺货预期心理。这几个因素综合造成了欧洲业者到亚洲地区大量抢购种苗的现象。台湾带水草输美的蝴蝶兰大苗数量的增加,导致输往韩国的数量相对减少,韩国市场缺乏大苗,只得转向祖国大陆采购。在这一连串因素的相互影响下,祖国大陆蝴蝶兰种苗外销量暴增。

    据《中国花卉园艺》杂志2007年第7期的报道,2005年祖国大陆蝴蝶兰种苗输出量为1200万株,其中有700万株到欧洲。2006年输出量为2500~2700万株,销售到欧洲的有2000万株,其中1200万株售至荷兰。这些数据与欧洲兰业提供的数据相接近。由荷兰一家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台湾销售到荷兰的组培苗、小苗与3.5口寸苗合计约600~650万株。祖国大陆销售到荷兰的为900~1000万株。该公司预计2007年祖国大陆销售到荷兰的蝴蝶兰种苗数量为1500~1800万株。

    蝴蝶兰产业国际化

    在参观的祖国大陆蝴蝶兰公司中,明显可以发现祖国大陆外销的蝴蝶兰苗有7成都集中在少数厂家,而多数小厂只分到了3成的数量。未来此种集中化的现象将更为显著,销往欧洲的大部分销售量集中到少数蝴蝶兰公司,这些公司的产品质量不一定最高,但十分整齐,生产数量与生产时程能够兼顾。其它蝴蝶兰公司虽然产量增多,但是无法达到生产数量与时程同时兼顾,更谈不上整齐的质量,因此只能分享小部分数量。此行另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家蝴蝶兰组培苗生产公司已与荷兰公司进行合作生产。

    2007年开始,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蝴蝶兰产业已走向以外销为主。内销市场并不是萧条萎缩,而是停顿于一定的数量很难再扩大。一个以外销为主的产业,势必与国际花卉产业接轨。因此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蝴蝶兰产业自2006年开始已走向国际化,也会受到国际花卉市场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台湾与祖国大陆彼此成为竞争对手,目前竞争的主要营销地区在欧洲,未来竞争市场是美国。但是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并不算是主要竞争对手,荷兰已成为主宰国际蝴蝶兰市场的国家。荷兰正利用数十年的花卉产业基础,开始支配影响全球的蝴蝶兰产业。

    欧洲市场到底有多大

    面对2006年的“井喷”现象,人们问的最多的是:“欧洲蝴蝶兰市场的最大需求量到底有多少”,这也是蝴蝶兰生产者最想知道的答案。因此欧洲市场的需求量到底有多少?未来要如何应对?这是两岸蝴蝶兰产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据一家欧洲种苗公司估计,2006年,各种苗公司的蝴蝶兰生产数量估计为:Floricultura公司3200万株(原定4500万株)、Anthura公司2500万株、Hark公司500万株,Peedeerman公司500万株,其余种苗公司合计约600万株,原来预计生产8600万株,实际产量为7300万株,其中约有65%为荷兰生产。2006年,欧州市场预计需求量为10000万株,因此产生了2700万株的缺口,此缺口由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蝴蝶兰生产企业来填补,但填入的种苗数量并未能弥补此缺口量,致使2006年成为种苗空缺年。

    2007年,蝴蝶兰产业仍将很乐观。欧洲各种苗公司生产数量预计为:Floricultura公司4500~5000万株,Anthura公司3500~4000万株,Hark、Peedeerman等公司为2000万株,合计供应量为10000~11000万株,欧洲市场预定需求量为12000~12500万株,种苗缺口量可能为2000万株,缺口量将取决于前两家公司的实际供应量。此缺口量主要也是以台湾和祖国大陆的蝴蝶兰生产企业来填补。上述数据虽然有可能不是非常准确,但足可说明蝴蝶兰种苗的供应趋势。

    2008年后,欧洲蝴蝶兰种苗市场的供需仍将稳定增长。2001~2005年,供需情况大致维持在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2007年,由于台湾与祖国大陆种苗的进入,总供货量(欧洲种苗公司+台湾+祖国大陆)将超过整个欧洲市场的需求量。2006年蝴蝶兰种苗的俏销导致很多公司介入此行业,而自组培苗生产至2口寸苗生产期接近1年半,2006年下半年开始生产的蝴蝶兰种苗在2008年初才能供货。由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种苗生产量无法控制,因此供需失调的状况将在2008年开始恶化。在欧洲与祖国大陆,已有产业界人士不看好2007年的年底市场,但也有业者乐观指出供需失调在2009年才会出现。由于欧洲与美国新兴市场的总需求量无法确定,台湾与祖国大陆种苗公司又是毫无节制的扩大产量,种苗总产量总有一天会由饱和到崩盘。许多业者已看到此趋势,但是测不准其具体时间。

    荷兰公司制定应对策略

    对于大量种苗来自台湾与祖国大陆,这已引起荷兰种苗公司的警觉。今后过多的种苗成为开花株进入消费市场后势必造成售价下跌,因此荷兰种苗公司的策略是区隔市场与降低成本。区隔市场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区分来源:将欧洲生产的种苗及开花株与外国进入的种苗进行区隔,宣传从国外进口的种苗带有病毒和种苗售后技术服务不到位,宣传自欧洲以外国家引入的种苗是次级品,是无保障的产品。第二种方式是改变市场的消费习惯,将来自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小花多花产品定位成低价位产品,推出与小花多花不同的产品作为高价位的主力产品。荷兰种苗公司的另一个策略是降低成本。以目前2口寸苗的成本结构而言,台湾、祖国大陆与荷兰各有不同的成本结构,售出价格也有较大差异(见附表)。在欧洲,荷兰种苗的售价最高,也是购买者的首选,其次是台湾种苗,最后才是祖国大陆种苗。

    台湾蝴蝶兰种苗能够在站稳欧洲市场并维持一定的利润,一方面是其努力实现无病毒种苗生产,对于售出的种苗提供全程的栽培技术服务,为顾客选择适合栽培的品种等,另一方面,种苗生产流程维持良好的质量与一定的出成率,以有效降低成本。

    祖国大陆在蝴蝶兰种苗生产上有一些有利的基本条件,即易于取得土地、政府的资金支持、充足的人力资源。主要问题是生产技术、管理制度与研发能力薄弱。而这三点正是荷兰花卉产业的专长。笔者在此次参观中,已发现荷兰种苗公司与祖国大陆组培公司联手生产,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一旦顺利运作,将对台湾蝴蝶兰种苗产业构成最大威胁。

    2006年至2007年,海峡两岸的蝴蝶兰种苗生产数量在扩大,欧洲的种苗公司自然也不会放过此机会。但种苗产量的增长也必须同时兼顾质量与生产时程。种苗自品种选定、组培苗生产、2口寸苗驯化栽培、输送过程中的储运技术、到海外基地后的技术指导等是一整套系统化与完整性的技术。这套技术,是种苗扩大产量又能兼顾质量与时程的基本条件。

    在求量的时代,欧洲以两种购买方式引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种苗。第一种方式是以贸易商为主体,只求满足需求量。这种贸易商不一定具有专业能力,也不一定能为欧洲的购买商区分质量好坏和分辨优劣品种。因此,2005年,台湾从业者“挑选”好苗出售。在2006年,业者“扫出”活的种苗售出。“挑选”与“扫出”代表着对于出售的种苗质量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在欧洲栽培者逐渐了解此特性之后,此销售方式的生存空间令人担忧。第二种方式是提供较好质量的种苗,能够维持一定的数量,以一定时程送达客户,祖国大陆少数经营成功的公司已有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