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22日消息:日均温度高出昆明2摄氏度的宜良县是种茶花的好地方,但广种茶花的宜良人却没有因此赚到多少钱,因为钱都被更会“卖花”的大理商人赚去了。
别人拿自己的产品赚钱
李吉林是宜良县城城郊的一位花农,种了10多年茶花,目前拥有4000多株茶树。按照当前市场每株5年生以上茶花至少600元的售价,理论上李吉林的4000多株茶树可卖200多万元。但在今年年初茶花大量上市时,他仅仅卖了2万多元。“我们会种花不会卖花,钱都被大理商人赚走了。”谈及没能因花发财的原因,李吉林说,他的茶花大多都被大理商人上门收购,卖价自然不会高到哪里去。
其实,宜良近500户花农的遭遇都与李吉林差不多。宜良县科技局介绍,2006年全县的茶花花农总共有473户,植5000株以上的大户就有16户,总种植面积达到165.2亩,总产量在50万株以上;但仅实现产值5278万元,这与茶花产业的回报率及花农的期望值相差甚远。
“自己种花却看着别人赚钱,心中很不是滋味,希望政府和大企业能帮我们一把,把宜良的花价提上去。”李吉林热切希望改变目前别人拿着自己产品赚钱的尴尬局面。
小农经营输给规模采购
和宜良县一样,拥有1500年茶花种植历史的大理州也是一个茶花产地,但大理商人在茶花的营销上就聪明得多。大理州茶花杜鹃花协会秘书长张茂云介绍,虽然整个大理州的茶花种植规模仅仅是宜良县的两倍多一点,但其年产值却可达3亿元人民币,是宜良的5倍多。
张茂云将此归纳为3个原因:州政府高度重视特色花卉产业发展,将该产业列入“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给予大力支持;充分依托大理种植茶花的悠久历史,采取一系列措施宣传茶花文化,提高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由当地龙头企业牵头,在大理市建设茶花一条街,常年出售茶花。
张茂云透露,今年2月大理茶花一条街建成后,成交量迅速上升,日成交额达300万元,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3月末茶花花期结束。由于交易火爆,本地的茶花根本不够卖,于是,“大理每年都会从宜良引进5000多万元的茶花,然后再转手卖出去。”而这个数字,差不多刚好是宜良茶花一年的总产值。
建设市场摆脱困境
反观宜良,政府虽然在茶花产业上也倾注了心血,但当地花农中的“大户”,在营销上大多各自为战,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无法形成规模优势,难以形成高知名度。这种小农式的经营导致其茶花的归宿,就只能是坐等大理花商上门收购了。
对此,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夏丽芳研究员说,宜良县政府首先要加大研发投入,解决茶花的繁殖问题,加大种植规模;然后由龙头企业站出来,联合大小花农,在县城境内建设定点的长期茶花市场。时间一长,必然会改变目前的尴尬局面。
宜良县相关人士表示,该县也正在积极争取建设固定的鲜花市场,并在几天前成立了宜良县茶花协会。“相信宜良茶花产业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