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黔西南州30万亩金银花基地项目”

2007年06月12日 10:55人民政协报
    中国园林网6月12日消息:三年了,就是这30万亩不起眼的小花,以藤本常绿植物独有的特性,紧紧地包住地面上连绵起伏的裸露岩石,让绿色铺展得漫山遍野。也就是这种小花,有效地防止了贵州石漠化土地的水土流失,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其自身的经济价值让贵州黔西南州的贫困百姓走上了致富之路。

    6月6日,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在30万亩金银花基地项目启动三周年之际,第四次率队来到黔西南州考察。至此,在中央统战部、国家林业局等支持下,民进中央在黔西南州实施的30万亩金银花基地工程历时三年,基本完成预期计划,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是一个民主党派对自己所担负的贫困地区“智力支边、科技扶贫”工作所递交的一份答卷。为了这份答卷,多年来,民进中央在一个生态破坏严重的贫困地区倾上下之力,且鼓且呼,不断探索创新,初步破解了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的矛盾。

    当石漠化遇到金银花

    来过贵州的人都会感慨这里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特征,连片的山峰和绵延的石林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是一种别样的景致,而对当地人而言,这不啻是一种灾难。黔西南州贞丰县珉谷镇牛坪村村民们都分有自己的土地,但他们却觉得是在石头缝里生存——“我们自己的那片地早已经完全不能种庄稼了,全是石头,土越来越少。过去靠在石头缝隙中间仅有的一点土壤种庄稼整天饿肚子,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从来不敢让孩子去上学。”

    这里是我国布依族和苗族聚居地区,总面积16804平方公里,喀斯特地貌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0%。境内地形复杂,山陡土薄,水土流失严重,是一种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低下、生态系统敏感脆弱的喀斯特环境。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长过快,陡坡过度开荒种粮,使全州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全州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36.27%,“石漠化”如同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上。

    这就是当年民进中央在定点扶贫地区——黔西南州所看到的境况。如何一手有效地遏制生态进一步恶化,一手帮助少数民族兄弟们脱贫致富成了民进中央在黔西南州社会服务工作的当务之急。

    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常务副主席张怀西在一次率队考察时,对安龙县德卧中学引种金银花的实验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这种利用石山地上的裸露岩石作天然支撑架,不与农作物抢占耕地面积,具有良好固土保水功能,又具有清热解毒经济价值的植物,是否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民进中央随即建议引种金银花,并将之发展成为“生态建设、生态扶贫”的项目。

    2002年底,在德卧中学的科研资料基础上,民进中央提出了在黔西南州建设西南金银花生产、加工基地的可行性报告,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翔实的实验数据,论证了在黔西南州建设30万亩金银花基地的必要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30万亩致富花开

    2004年5月,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民进中央在贵州黔西南种植基地工程正式启动。国家林业局还同时将金银花基地建设纳入“治理石漠化构建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产业项目。

    这30万亩金银花覆盖了黔西南全州30余个乡镇,“公司+基地+农户”的股份合作制方式只需农户出土地、劳力,公司提供苗木,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按照技术专家的预测,4年内,在项目实施的石山区和半石山区,植被覆盖率可达90%以上。6年后进入盛花期,除去管理成本,每亩鲜花纯收入可达400元以上。而按每户农民平均管理10亩计算,能够使当地3万农户增收1.2亿元。除此之外,围绕整个产业的加工、销售,能够解决就业的劳动力人数更是难以计数!

    3年之后的今天,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珉谷镇牛坪村的村民再也不用在石头缝里扒食了--贞丰县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种植了金银花5.3万亩,受益面积达6个乡镇共5100户农民。

    由于黔西南州金银花产量的持续增长,位于德卧镇的季节性金银花自发交易市场也相应逐步扩大,由原来占地不足20亩场地、几十个商户,发展到现今约50亩100多个商户。现在,到山里收购金银花的客商逐年增多,其中与农户签订预购合同的固定客商有30余户。由于德卧镇的金银花质量高,商户连金银花枝叶也收购,单此一项,德卧镇农民的年收入就增加了120余万元。

    更重要的是,农民们在致富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原来是越没有饭吃就越开荒种地,没想到越是开荒越歉收。现在种上了金银花,水土不下山了,我们的日子也好过了。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珉谷镇牛坪村村民刘存华说,这个原本揭不开锅的穷苦人家,通过种植金银花致富后,主动将自己剩余的土地退耕还林。

    期盼下一个30万亩

    3年来,黔西南州建设30万亩金银花基地的任务已经顺利完成。按照安龙县德卧中学金银花科技推广组的研究数据,每亩喀斯特山地可种植70棵金银花,按每棵金银花可涵养水分约200公斤计算,一亩金银花可涵养水分14吨,30万亩金银花可以涵养水分420万吨。桂、黔、滇三省石漠化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7,金银花在黔西南州成功种植,对于长江和珠江中下游水土保持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其衍生的综合价值和后续效益更加巨大。

    今年两会期间,许嘉璐根据民进中央利用金银花治理石漠化的经验,致信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关于我国石漠化治理的构想与建议,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批示。目前国家发改委牵头联合十几个国家部委正按照批示精神,就加快推进石漠化治理作专题研究。

    今年6月,许嘉璐在考察了黔西南州30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后,再次提出贵州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恢复生态。石漠化治理工程是贵州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是带有全局意义的战略问题。

    目前,民进中央针对金银花种植和销售以及深加工等各方面的问题,在总结3年来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建议抓好后续产业,广泛吸引非公企业参与石漠化治理项目,加快建立技术服务体系、技术培训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开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把这致富的花朵推广到期待改变贫困面貌的千家万户。

    一个30万亩的金银花项目使得荒山变成绿洲,贫困人家开出致富花。还有更多的石漠化地区群众需要发展,需要脱贫,人们在憧憬中期待着第二个30万亩,第三个30万亩,乃至更多。

    短评

    民进中央在黔西南山区大力扶持金银花产业,是新时期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智力支边扶贫工作的又一生动事例。

    民主党派开展智力支边扶贫工作已经走了20多年不平凡的历程。从1987年起,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把智力支边扶贫工作的重点放在贵州等地,相继参与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和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等建设。20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人才荟萃、联系面广、服务面宽等优势,在项目引进、资金扶持、转移富余劳动力、兴办学校和各类社会事业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大改善了这些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20多年的实践证明,智力支边扶贫工作已经成为在广大基层人民群众中深入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个生动舞台。我国还有2000多万贫困人口,这些人口大多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恶劣,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在目前社会分配制度还不完善、政府的人财物力难以兼顾各方面利益的情况下,各民主党派能够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和智力优势,推进扶贫济困,协调利益分配,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和谐。就像满山盛开的金银花一样,显示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