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26日消息:眼下正值栀子花的开花季节,可汉阳鹦鹉大道建港路段花坛里的栀子花都被市民摘光了,武汉多家媒体向市民“问责”的同时,记者调查发现,对栀子花被掐背后,社会上还有别的“声音”。
》》》1公里路难见栀子花
昨日,记者来到鹦鹉大道建港路段,只见临街的每个花坛里,都种有约50株栀子花。眼下正值开花季节,记者沿路察看了约1公里,每一个花坛里的栀子花树上没看到一朵栀子花。
在建港路清扫路面的环卫工徐秀说,她每天早上都看到不少行人在此路段采摘栀子花,花蕾也不放过,“哪里还看得到盛开的栀子花哟!”她的同事张帮兰、刘桂棉也证实了这个说法。
》》》市民、学者:这是一种“道德陷阱”
记者采访中,不少市民和专家对园林部门管理能力表示质疑。搭载记者的的哥覃光荣就认为,栀子花被摘不能全怪市民素质不高,园林部门在繁华路段种植如此“诱人”的香花植物,必然会诱发少数市民的掐花行为,如果以道德标准要求,显然是一种“道德陷阱”。
武汉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崇顺认为,现在“掐花”已是不争的事实,所谓“香花植物一条街”本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但市民素质尚未达到绝大多数都主动爱惜的程度,园林局作为管理部门又无管理良策,最好不要实施这种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方案。
刘崇顺还认为,“公汽送伞”、“图书漂流”之类的“道德秀”事件都带有考验市民道德素质的意味,其实这种“道德陷阱”都是“管理幼稚病”的表现。管理部门和媒体不应总是“问责市民”,而要更多地反躬自问:管理得体吗?
》》》园林部门:市民需要适应期
汉阳区园林局办公室副主任蔡大忠表示,他们早料到栀子花可能被市民掐走,同时坚信随着市民文明素质提高,掐花的市民会越来越少。
蔡解释说,栀子花是一种观赏植物,其花色漂亮、其味清香悠远,深受市民喜爱。前年该局响应有关部门号召,在全市率先开展“香花植物”行动,在鹦鹉大道腰路堤、建港、新五里沿线路段的花坛种植4万株栀子花。当时栀子花栽下不久,汉阳区自力新村附近的少数居民甚至连盆端走。
今年“掐花”事件后,汉阳区园林局一方面采取防范措施,另一方面反思“栀子花还种不种”,最后得出结论是:目前,在市内主干道种植的栀子花树还太少,作为“新生事物”,市民需要一个适应期,只要扩大栀子花种植面积,加强宣传与教育,市民会慢慢接受栀子花的存在,并认识到栀子花种植在主干道“远比种在自家花盆里更有意义”,久而久之就会自发爱惜这些栀子花。
蔡大忠还举例称,当年园林部门在一些主干道首次引进桂花树,也曾遭遇一些市民“摘花”做桂花茶、桂花粉、桂花香包之类,后来管理措施和引导措施到位,以及市民见怪不怪后,就再也没有“摘桂花”现象了。这说明市民素质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园林部门只要顺应其发展,一些不和谐的小问题就会随之得到解决,不必为此“大惊小怪”。该局监察中队长何涛称,近期他们也接到不少“市民掐花”的投诉,但都以“劝阻”为主。
短评
掐花“声音”的辩证法
关于汉阳栀子花被掐事件,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指责声、非议声、宽容声,声声入耳。
道德标准的指责声,我们听到了对少数市民文明素质不高的气愤;
学术探讨的非议声,我们听到了专家对管理部门肝胆相照的建议;
管理部门的宽容声,我们听到了他们对街头香花树木管理耳目一新的见解。
听着这种种声音,仿佛听到一首构建“和谐武汉”的合奏乐曲:对不文明的现象,市民就是要批评,这是社会的正气;对管理的不到位,专家就是要指正,这是社会的良心;管理部门对市民“掐花”行为的宽容,则是一种新的管理思路和境界。
《宽容》一书的作者房龙曾说:宽容这个词是一个奢侈品,购买它的只会是智慧。
试想,如果管理部门严罚严管,固然可起一时之效,但数公里长的栀子花地带,你不可能每时每刻守护,在市民文明素质的养成---这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一方面要想有效、长效的管理办法,另一方面,我们不妨多些等待,多些宽容。(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