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12日消息:60年前,格尔木只有低矮的红柳零星分布在戈壁滩上,狂风肆虐,飞沙走石。几十年过去了,曾经“风吹石头跑”的地方,如今变成了一座林木繁茂的新城。今天,西海都市报驻海西记者站的同志和广大读者正在积极筹建“西海读者林”,渴望用自己的双手为这片土地再添一抹绿色。
格尔木人经常会对外地人这样讲:“在格尔木,种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娃娃难”,的确如此。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这里全年无霜期仅120天左右,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蒸发量却在3000毫米以上,种树实在太难了。年均气温4.3℃,极端高温35℃,极端低温-33.6℃,降水少、风沙大、土壤条件差。
1954年,慕生忠将军率工兵进驻格尔木修建青藏公路,栽下格尔木市区内的第一棵树。同年,慕生忠将军从湟源运来树苗14万株,栽到格尔木。时至今日,这些树已枝繁叶茂了。
植树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格尔木市志记载:“1951年4月,一场大风,格尔木当年新育苗12亩全部被毁”;“1979年,格尔木地区遭受暴风雨袭击,风速最大每秒40米,风力12级,刮断林业站10年以上的树木一万余株”。
但是,一代又一代格尔木人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茫茫戈壁中,种下一个个绿色的希望。
绿色是这座戈壁新城最宝贵的财富。在格尔木,市政府有关部门每年都要动员各个单位植树造林、种花养草。多年来,每年的4月已成为格尔木市约定俗成的植树时间。据统计,全市每年约有2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
“十五”期间,格尔木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1万亩,荒山造林0.56万亩,封滩育林8.6万亩,人工造林0.8万亩,尤其在近两年,格尔木投入700万元,对市区外围的机场路,以及东、南、北三个出口实施了生态和绿地建设。到2006年7月底,三个出口完成人工造林271.6万亩,并修建了灌渠、人工湖和景观设施。
从格尔木“十一五”规划中可以看出,格尔木将继续推进城市外围、市区和庭园的“三环绿化”战略,以保护和恢复原有生态环境为重点,促进农村现有林网恢复,加大城市外围和乡村四周、田间道路造林绿化工作,实施东出口、南出口和城市绿化工程,逐步实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目标。
格尔木市今年计划植树8226亩,“西海读者林”是这片人工林中的一块。对于浩瀚的柴达木盆地,这一抹绿色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我们坚信,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和广大读者一样,我们希望在每个人的努力下,让格尔木变得更加美丽。
我们坚信,绿色将从昆仑山下蔓延,并将一如既往地蔓延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