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园林王健讲述市区二十年园林绿化 中国园林网4月10日消息:说到市区二十年来园林绿化的变化,43岁的市园林管理处办公室王健感慨颇多。二十年,让他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变成华发早生的中年人,也让市区绿化面积扩大了近10倍:1987年末,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38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6平方米;而到2006年底,这3个数字分别变成3797万平方米、46.2%和23.5平方米。

威海公园建设前,这里是一片荒滩。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人们对威海最直接的感受,然而细看起来,这种绿却又是变化着的。”王健说,二十年来,在对市区进行绿化时,园林部门力求做到“街街种树树不同,处处景观景不重”。比如和平路的“合欢一条街”是柔绿;昆明路的“雪松一条街”是浓绿;文化路的“国槐一条街”是翠绿;古陌路的“法桐一条街”是青绿……

绿意盎然的威海公园。
“市区二十年来园林绿化的变化既有绿化面积的扩大、绿化树种的增多,更有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的增加。”王健说,1987年地级市成立以后,按照“见缝插绿、找缝插绿、造缝插绿”“每街一景、每区一景”等要求,市区建成了合欢、黑松、黄花等“一条街”10余条。1990年后,市区又建设了威海卫广场、人民广场、火炬广场,并对海滨公园、青岛路、文化路、海滨路等进行了绿化改造,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进入21世纪,市区园林绿化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海滨城市的目标,按照城市绿化园林化、立体化、森林化和城郊一体化的思路,不断加大绿化的建设、管理、科研工作力度,城市绿化走上一条规模、质量、品位、效益同步提高的新路子。其间,我市先后出台了《威海市市区树木花草社会化管理办法》《威海市城市绿线管理规定》,将树木花草的社会化领养、管理以及绿线管理纳入法制轨道。2005年,市区首次引进宿根花卉类景天、鼠尾草、婆婆纳、羽扇豆、飞燕草、松果菊、美国薄荷等适合本地气候、生态特点的植物品种,并栽植于市区公园。2006年,我市又引进了“红花槭”“美国改良红枫”“极品秋火焰”等国外新优树种21种,在新外滩公园成功栽植。二十年来,市区先后引进树种157个、花木和花卉品种64个,市区行道树由2.1万棵增加到3.4万棵。
“其实,二十年来市区园林绿化最大的变化是绿化观念的改变。园林绿化不再是简单的种树栽花,而是对城市功能的丰富和提升,成为提高城市内涵和品位的重要手段。”王健说。
二十年前,外地亲戚来威海,王健只能领他们到市区环翠楼公园和海滨乐园转转;二十年后,王健骄傲地领他们到威海公园、海上公园和新外滩公园游玩,不同风格的公园往往令亲朋们大为陶醉、流连忘返。而最吸引亲朋的莫过于公园内形形色色的雕塑。
“建市初,市区各公园只有‘邓世昌’‘海螺女’等十几件石制雕塑,而现在放置的雕塑作品达到上百件,这些雕塑取材丰富,富有时代气息,更增添了公园的文化品位,成为威海山水之外的又一种吸引。”王健自豪地说。
“说到威海的公园建设,威海公园和威海新外滩公园堪称是公园中的杰作,也凝聚了广大园林工人更多的心血。”王健说,在他印象中,最辛苦的是1999年11月至2001年5月建设威海公园那会儿。当时由于工期紧,市园林管理处从行政人员到园林工人都吃住在工地上,工程指挥部就设在现场的一个铁棚子里,条件非常艰苦。为保证树木的成活率,从外地采购的树木什么时候到工地,工人们就什么时候栽植,因为太劳累了,不少工人在等着吃饭的空档就睡着了。整个威海公园栽植了7万多株乔木、1万多棵大树和400万棵花冠木,从这些庞大的数字里可以感受工人们的辛苦。而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威海公园被山东省政府评为2001年度“山东省工程质量奖”,并荣获2001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而威海新外滩公园不仅是威海公园建设中艺术品位最高的,也是功能最齐全的。公园内除设有《肖邦》《万福图》《智慧之书》等大型主题雕塑外,还设置了42座中外名人雕塑以及《四条屏》《生命的启示》《嬉水》等小品。并建有护岸、防汛、绿化、雕塑、光亮、公共服务等设施,成为集旅游、休闲、商业、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公园。这些精品公园作为我市精品工程的一部分,永远嵌刻在威海的发展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