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12日消息:近日,记者走进新民市罗家房乡青坨子村,看到在村里村外、沟沟坎坎和路旁院侧,布满了挖好的树坑。只待春风一吹,就可以植树了。在村边,56岁的柴跃顺老汉正一个个清理落了些杂草和浮土的树坑。唠起“绿色村庄”,老汉告诉记者:去年11月,村里号召栽树,他起早贪黑两天就挖了90多个树坑!他说:“植树是造福后人的善事,一棵树就等于一个‘绿色存折’,咱能含糊吗?”青坨子村今年要植树1.3万株。听说要绿化家园,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心齐得让人羡慕。
去年10月8日,沈阳市政府召开“绿色村庄”建设工作动员会,沈阳市计划到今年“五一”前,投资1亿元,要新植树木3000万株,平均每个村种树10000株,每人种树12株,努力把沈阳地区的村庄打造成“树在村中、村在林中、村村绿色环绕、镇镇绿树相连”的绿色农村。
11月7日,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陈政高等领导到辽中县养前村为老百姓植树,拉开了全市“绿色村庄”建设活动序幕。截止到2006年12月7日,全市2909个村,已有1628个完成了挖坑任务,已挖树坑2503万个,植树999万株,完成总任务的34.3%。
“绿色村庄”植树实行“三包”
沈阳市“绿色村庄”建设活动指挥部要求,“绿色村庄”植树造林要建立“包栽植、包成活、包管护”的“三包”制度。并且市政府要求施工单位,对所栽树木管养保护3年,确保成活率不低于95%。
为使“绿色村庄”建设活动扎扎实实,见到成效,建设活动中,各涉农县(市、区)与各乡镇签订“包栽植、包成活、包管护”的“三包”合同;各乡镇与村屯也要签订“三包”合同,保证完成种植任务,并要以“活”为目的,科学种植、严格管护,确保树木种植质量和成活率。市、各涉农区县(市)与各乡镇都制定了奖惩办法。植树造林过程中,环村林建设、隙地绿化,按照“林随地走,谁造谁有”的办法,林木权属归个人。进村路绿化、过境路绿化,采取承包、拍卖等方式,下放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不适宜承包、拍卖的公益性绿化项目,要把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头。村屯绿化成果管理保护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对人为破坏绿化成果的进行严惩,并要张榜公布。
“绿色村庄”绿化五种模式
沈阳市根据各地自然和经济情况差距较大的实际,区别不同情况,在“绿色村庄”活动中推行五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为花园村庄:主要是在城郊结合部,突出公共绿地、宅旁绿化等建设,达到绿化、美化、香花。第二种模式为园林村庄:与发展近郊地区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突出村外景观森林、景观大道、村内景观街路、景观绿地等建设,实现大地园林化,城乡一体化。第三种模式为生态村庄:依托近郊东部山区良好的森林生态优势,与发展森林旅游相结合,全面提高村内绿化水平,实现山村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的森林生态意境。第四种模式为森林村庄:针对远郊平原地区风沙危害严重的特点,突出村外荒山荒地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环村林建设,形成村外森林环抱、村内绿树成网、家家户户绿树掩映的格局。第五种模式为花果村庄:依托远郊山区良好的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突出农民家庭庭院经济林建设,大力发展寒富苹果、苹果梨、葡萄、李子、杏等果树经济。
“绿色村庄”既绿化又增收
沈阳市开展的“绿色村庄”活动在增加绿化的同时,也把增加村民收入作为一个重点,大力发展寒富苹果、苹果梨、葡萄等果树经济。
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陈政高在辽中县养前村为老百姓植树时说,“除了常见的杨、柳、榆、槐之外,沈阳种植常青树数量也应该提高,尤其是果树,既绿化又有经济价值。”
“这些树既有绿化价值,又有经济价值,3年以后结出果子,我请你到这来吃水果。”2006年11月7日,辽中县养士堡乡前养村村民苏洲贵告诉记者,以前他们每天都在想该如何赚钱,现在却是在想该如何提高生活质量。“等树长大了,我们这些老年人每天都可以在下面乘凉、下棋,而且结出来的果子还可以卖钱,一举两得啊。”他告诉记者,前养村此次主要以种植苹果树和扁杏为主,“这次我们种了1100棵苹果树和7000棵扁杏呢,这些树种耐寒,成活率高,而且还有经济价值。”
建设“绿色村庄”活动结束后,沈阳希望全市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和村庄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0%和25%,彻底改变沈阳市村庄缺林少绿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