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风沙源治理成效明显 津沽绿网缚“沙龙”

2007年02月08日 15:58天津日报刘光辉 赵国明 李银 陈忠权
    中国园林网2月8日消息:2000年天津市蓟县被列入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六年多来的建设,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本市从2000年开始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国家共下达营造林任务56.52万亩,水源工程和节水灌溉3165处,小流域治理48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11837万元。截至2006年底,本市已完成营造林56.52万亩,占累计计划的100%,种苗基地5000亩;完成水源工程1708处,节水灌溉工程1457处,小流域治理48平方公里。完成投资11715万元。 

    2000—2005年完成营造林55.52万亩,其中封山育林30.02万亩,飞播造林8万亩,退耕还林14万亩(包括退耕匹配封育7万亩),荒山荒地造林3.5万亩,建设种苗基地0.5万亩;水源和节水灌溉1965处,小流域治理26平方公里。完成总投资9428万元。 

    2006年完成营造林1万亩,其中山区困难地造林0.5万亩,农田林网0.5万亩;水源和节水灌溉工程1200处,小流域治理22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投资2287万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多次召开专题会、现场办公会和工程建设推动会,明确重点,制定措施,精心安排工程建设工作。根据国家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部门责任,即由市政府负总责、市计委负责项目审批把关、上报及综合平衡;市林业、水利等部门负责相关项目的具体管理及技术指导,财政和粮食部门负责退耕还林工程粮款补助的发放,市计委重大项目稽查办定期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稽查,蓟县政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项目县由县长担任项目法人,成立了由县计委、林业、财政、水务、粮食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防沙治沙办公室,同时各乡镇也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各级机构的建立与稳定,使全市上下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几年来,在工程建设与管理中,摸索出了一整套适合自身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即落实任务抓“三制”,坚持质量把“三关”,管好资金抓“三严”,并不断完善和提高。工程建设中,在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施工的基础上,相继引进、推广了节水抗旱造林、矿面综合治理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使工程建设质量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特别是飞播造林工程,为确保成效,实行四项有效措施:一是每个播区连续作业三年,即一年主播、两年复播、三年补播;二是飞机作业与人工作业相结合。针对蓟县近两年干旱少雨、出苗情况不太理想等问题,采取赴外地考察学习、聘请专家及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会诊和与农民座谈等多种形式,探讨如何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技术措施,确立在飞机播种作业的基础上,实行人工模拟作业;三是针阔混交多树种造林。雨季播种针叶树油松、侧柏,秋季播种阔叶树橡槲;四是采取综合配套技术措施。组建施工专业队精细施工,播种前实行带状整地,并对种子进行R8鸟鼠拒食剂、生根粉、保水剂等多种药剂处理;播种时用高压隔膜泵向高山供水,投资40多万元,购置和租赁高压隔膜泵30台套,输水管1.5万米,保证了播种造林充足用水,播后遮阴覆草。上述综合措施的应用,工程建设收到了明显效果: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经过几年连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使蓟县的林木资源总量持续稳步增长。几年来,蓟县共完成营造林总面积56万多亩,林木覆盖率提高4.6个百分点,到2006年年底,有林地面积已达到93.8万亩,全县平均林木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38%提高到42.6%。 

    一是北部山区37万亩的林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通过采取综合封育措施,农民进山放牧、开垦荒坡、毁坏林木现象和林地火情、火警得到有效控制。山地林草覆盖度比2000年前提高4%以上。 

    二是森林综合防御功能明显提高。通过采取飞、封、造综合治理措施,林地结构逐步趋于科学合理,森林阻滞、截留自然降水及地表径流的作用明显加强,山区基本实现了大水不出川,小水不下山,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 

    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特别是山区和于桥库区经过治理,水库沿岸土地减少了打药、施肥等农事耕作活动,使于桥水库水质明显提高。扬沙及浮尘日数也由2001年的15日减少到2004年的5日。 

    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蓟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活力,具有蓟县本土特色的林果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几年来,结合工程建设,新发展干鲜果品、种苗花卉和速生丰产林等产业面积8万余亩,累计达到40万亩,年创产值3.28亿元,占山区农业产值的88%,已成为山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是长城沿线以天津板栗、蓟州薄皮核桃为主的干果基地新增面积2.5万亩,累计达到6万多亩,年产量750万公斤,创产值3700万元。 

    二是在水库周边地区发展优质葡萄基地已发展到5.5万亩,年产量4950万公斤,创产值1.5亿元。 

    三是以东、西两洼为重点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发展杨树速生用材林两万多亩,预计10年产材80万方,可实现经济收入3.2亿元,年均收入3000万元以上。 

    四是在北部山区大枣基地。2000年以来,我们利用酸枣资源嫁接大枣150万株,到2003年总产量达到450万公斤,获经济效益4000万元。 

    五是种苗花卉基地。新发展种苗花卉基地1.5万亩,累计达到4.5万亩,辐射带动26个乡镇、上万户农民。年出圃各种优质造林绿化、美化苗木4000多万株,创效益5000万元以上,成为蓟县农村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带动和加快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工程的实施不仅收到了较好的生态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还带动了蓟县生态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蓟县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为了发挥生态资源对旅游的带动作用,蓟县围绕改善景区生态环境,加大了绿化美化力度,改善了景观质量,提升了景区的档次和品位。近两年来,全县新增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梨木台、元古奇石林等景区景点7处,发展特色山野家庭旅游2000多户,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6000多万元,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与此同时工程区每年还可解决3万多名农村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 

    (3)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让农民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首先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推广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农民乐意接受又符合国家要求的树种品种;其次培植了“林+草+畜禽”、“林+药”、“林+苗木”等多种经营模式示范典型,带动了畜牧、药材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了立体经营的目标。据统计,几年来,在治理区发展经济型树种3万多亩,间作种植经济型植物和发展林下畜禽养殖1万多亩,据初步测算,治理区农户年纯增收2000多元,人均纯增收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