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2月2日消息:公园绿地本应是城市的“绿肺”,调节生态,服务大众。曾几何时,上海的公园成了被高层豪宅团团围住的“盆景”,更有许多房产商拼命建造紧贴公园的“水泥森林”,并借助公园景观自抬身价,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市民的强烈不满。(1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
近年来,上海城市建设快速推进,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大量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借用公园绿地景观抬高房价,抢占公园绿地周边空间,影响了公园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本应让市民休憩休闲的公园变成了一些住宅区的“盆景”。
最典型的是浦东的世纪公园。占地140.3公顷的世纪公园是上海最大的富有自然特征的生态城市公园,但世纪公园周边已建满了各种高档高层楼盘。“世纪公园板块”同时也成为浦东高档住宅区的代名词。被“糟蹋”得更厉害的是黄浦区的蓬莱公园,这个面积仅4公顷的小公园几乎被周边的各种楼盘围得“透不过气来”。
如今,中国城市中的公园,就像钻石之于人类一样,处于稀缺状态。但是,当公园住宅的价值被无限量地放大,当原本属于公共资源的城市公园变成了开发商的“私家财产”,这个城市的管理者是不是应该有所反思?公园姓公,属于全体公众,理所当然要置身市场之外;而一旦将其身份异化,在利益驱动之下,必然“嫌贫爱富”。而城市的建设须建立在发展公益资源的基础上,不能让城市的建设把这些公益的资源变成私人资源。
也常听说国外公园的公共利益被侵占的事例,但多数是无家可归的穷人以公园为家,很少看到富人或管理部门把公益资源占为己有的。在国内,公园的公益性质常常被管理方忽略,并不只是上海如此。据《北京青年报》1月26日报道,东单公园内的一些公共活动场所被改建成商用房出租,占用绿地建饭馆、停车尝商店和车辆维修厂,公园内有许多汽车穿行,影响园内游客安全,免费公园的脏乱差问题无人治理。去年10月,有50多年历史的天津水上公园要占用绿地兴建高尔夫练习场,也曾引发过如何维护公共利益的讨论。
据悉,新修订的《上海市绿化条例(草案)》已明确针对公园“不公”的问题,制定了一些新规定。今后,上海公园周边将有望形成一个控制区,对建筑物的高度、与公园的距离要严格加以控制,让更多的人享受公园的美景和绿色。这个做法让人叫好,但如果能继续就此追究责任,让侵占资源的人付出代价,才能有效打击公园“不公”的现象。
除了问责责任人外,改革现行各自为政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才是根本。在这方面,首创国家公园体制的美国经验无疑值得借鉴:在美国,国家公园是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管理系统,300多处国家公园统一隶属于内政部下设的国家公园管理局,国会不仅专门为之立法,而且其经费90%以上也来源于国会拨款。正是倚仗这种规范统一的管理制度,美国国家公园对社会低廉开放的公益品质、以保护为主的管理目标,才得到很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