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非洲菊不怕PK
对非洲菊一见钟情
中国园林网2月14日消息:1990年的成都,鲜花种植刚起步,市场前景诱人,错时销售若撞上消费者青睐的花品,会给花农带来意想不到的利润。那时,三圣乡红砂村5000多亩土地,全种上玫瑰销往四川各地。
高中毕业的何斌看中了这一市场。
由于一窝峰地上马种植玫瑰,就近销售的渠道有限,何斌很快发现自己种植的玫瑰虽然品质好、色泽温润,但却没在销售价上体现出来,一支玫瑰行情好时为1角,有时销售价低到几分一支。何斌的高投入与当地花农不计投工、土地费的低成本运转相比,没有一点优势,仅是微利经营。“摆脱千家万户的恶性竞争,寻找一种更有生存空间与市场前景的花品种植。”有了这样的想法,何斌的目光开始搜寻国际、国内市场。
在阅读花卉杂志时,何斌留意到非洲菊由于花型靓、色泽艳,在国际上被列为是继玫瑰、康乃馨之后第5大鲜切花消费的花品,且多用于会议、婚庆等多种场合。何斌毅然选择种植非洲菊。
第一桶金来之不易
非洲菊种植的高技术,大投入,使许多花农望而却步。何斌看好市场,在1996、1997两年间做了培育试验:每亩下种3000株,种苗每株价格在2元左右,加上当年钢结构大棚的投入,建好一亩基地就需3万元的投入。
初期经营,麻烦不断:首先是病虫害,然后是死苗。眼见钱打了水漂,不甘心的何斌远赴上海偷师学艺,与上海大地公司达成购买种苗的协议后,接受了该企业的培训。在专家的指点下,他重新安装了滴灌,种苗在进行一次性消毒后,进入大棚用防虫网保护。然后通过滴灌供水供肥,这样就减少了农药消耗,也防止了病虫侵袭。
经过一年艰难运转,何斌获得了1万元收益。他向记者透露了两点诀窍———
诀窍一:何斌种的花拿到市场不仅色泽好、花茎杆粗壮耐插,因减少运输费用、周转环节,花品鲜活,销价仅15元/扎,昆明产地同样的花品拿到高店子花卉市场销到20元/扎。何斌以物美价廉打赢了市场争夺第一仗。
诀窍二:多年的种花经验使何斌认识到,品种的选育、种植是决胜市场的关键。为此何斌先后考察了上海、昆明这些鲜切花技术发展成熟的地区。在昆明农科院考察时,他发现寒王、阳光露等新品与市场对接得很好,拿来和自己产品比较,色泽、茎杆、插花时间都高个档次。他认为自己的花差在品质、技术没跟上。1998年何斌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从昆明农科院以0.8元/株的价格买进4万株新品,当年产花量比往年上升15%。
与昆明非洲菊竞争
2005年,何斌在三圣乡以每亩1700元的价格租地8亩,种植非洲菊。何斌说:“也许你奇怪,这样贵的地价为何还租种?我看中的就是这里已经形成的全国第四大鲜切花市场聚集的巨大人气。”
由于成都高店子鲜切花市场与三圣乡毗邻,在假日旅游、农家乐的人流带动,鲜切花零销量比其它地方能上升20%或更多。每天清晨4、5点钟,经过包装和打捆的新鲜非洲菊,就能运输到市场进行批发,或空运到拉萨。
和四川鲜切花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就是昆明鲜切花。通过几年的较量,何斌发现:
从昆明过来的非洲菊不经插,放在花瓶里四、五天就蔫了。为啥?何斌注意到3、4月昆明非洲菊大量上市,当日产的第二天拉到市场销售,然后再打包装空运成都,通过挤压的鲜花鲜活度都打了折。何斌就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并打起了时间差,有时为了错过产花高峰期,何斌甚至采用降温冷藏等方式进行错时采摘。
就这样,在8月最热时,何斌自种的优质、鲜活的非洲菊销价达到7元/扎,而昆明的仅5元/扎。
要种高品质的花,设施要跟上。由于成都气候变化大,暴雨狂风经常掀翻花苗,为此何斌建立了钢结构大棚,但加上种苗几近3万元的投入。经过反复摸索,他将钢架改为竹编,成本一下减少50%。
由于规模扩大,劳力需要增加,但在城郊请一个劳力一年得花4000-5000元,几十亩地怎样省劳力?———采用滴灌设施。何斌在大棚内每条种苗糟道辅设塑胶管道,在每隔30厘米的距离打洞,水和肥料、病虫抗剂就通过管道滴入花株。
“这些半现代化的种植设施,让产花量大增。一棵苗第一年低产时能抽15-20朵,到了旺盛期为每苗30朵。一亩有一万元的利润!”何斌掩饰不住自豪。
认准一个做大做强
现在何斌自产的非洲菊占领了成都近50%的市场份额,在成都市鲜切花种植大户中已小有名气。由于他对技术与市场的谙熟,获得了上海大地花卉公司老总袁文辉的器重。2007年初经过何斌的牵线搭桥,该公司入驻了三圣乡红砂村,计划打造成都乃至四川的非洲菊种苗市场。
今年,何斌又在双流县籍田镇,与朋友合伙创建了一个花卉种植基地。他拥有58%的股份、掌控着该基地的种植与经营权。
有了高超的花卉种植技术,何斌致富的路越走越宽阔,但是否也意味着他将扩大花卉种植品种呢?对此,何斌表示:“做强单一品种是今后的方向。一个人对市场、信息、技术知识了解有限,只有做得越专业、地道,它在这方面的信息收集与接触的面才越宽,更有利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