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用高科技生态文明还原秀美塘河风貌(图)

2007年12月05日 09:24温州晚报林伟民

    中国园林网12月5日消息:嘴巴一张,雨水排出,嘴巴一闭,污水截断;喷头一吸,气泡涌出,喷头一洒,河水自洁……这样的治污设备你见过吗?这是我市温瑞塘河整治中新引进的“秘密武器”,它们将充当整治污染“急先锋”。这仅是我市治理塘河的一个片段。

    自2003年以来,我市作出建设生态市的战略决策,如今已取得积极成效。

    今天起,我市启动“生态文明在温州”活动,通过走近温瑞塘河——这条温州人民的“母亲河”,记录下瓯越儿女抗污治污的足迹、展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及方向。

    一嘴当关污水莫入

    不久前,一位美国商人来到市区,下榻于市区大南门的一家宾馆。在窗前,他眺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繁华喧闹的都市,赞不绝口,可低头看到小南河河水黄黑密布,臭气扑鼻时,这位美国商人皱起眉头,感叹道:“可惜了一座繁华富饶的城市,被污水围绕着,缺乏江南水乡的旖旎景象!”

    这位商人的感叹,正是温州市民的心头之痛。

    家住市区五洲商厦的王大妈是文成县人。在老家,她一出门就可以见到清澈秀丽的河水。自前年搬到市区居住,每天见到的河道黑、黄、蓝的颜色,夏天还会闻到阵阵恶臭,纳凉也不敢靠近河边。她逢人就说,希望这河水能够变清澈。

    市区沿蝉河、山前河、汇车桥河三条河道沿岸,构成“大南商贸圈”,这里聚居着约4万居民。由于人流、物流集中,各类生产生活污水直排河道。时间一长,河道水质严重变坏,许多河段变色、变臭。整治河道黑臭,成了市民共同的迫切愿望。

    河道整治,事关市民生活环境,也关系到温州的对外形象。

    今年初,我市启动蝉河—山前河截污工程,将其列入“五个一”民生工程——“一网”建设的重要内容。负责该工程的温瑞塘河指挥部发现如果按原来的治理经验,难以达到良好效果。经多方考察摸索后,一种截断污染源的设备——“鸭嘴阀”应运而生。

    一张小小的“鸭嘴”,能将污水截断,这样的“绝活”,你见过吗?其实“鸭嘴阀”是一个橡胶制成的、外观类似帽子的设备。目前市区一些雨水管网,被当成了污水管,许多污水由此排入河道,造成河面黑臭。技术人员在贴近河道的雨水管出口处,装上鸭嘴阀,在距嘴部不远的雨水管内,筑起一定高度的隔墙,旁边则安装了一条排污管。每当晴天少雨时,流入雨水管的污水,会被隔墙截断转而流向一侧的排污管,避免污水直排河道。而当暴雨天气时,雨水管内的水位高涨,漫过隔墙,冲向鸭嘴阀,鸭嘴阀内口受到压力,就会自动张开“嘴巴”,雨水顺势涌进塘河……这道屏障把污水和清水“区别对待”,可谓“一嘴当关,污水莫入”。

    为收纳污水,温瑞塘河指挥部在沿河铺设长1.2公里的排污管,并投建一座日处理能力3000多吨的地下污水提升泵站,将污水输送至市区杨府山污水处理厂。

    蝉河—山前河截污工程已于11月中旬开工投建,预计明年上半年可投用。届时,大南商贸圈塘河将有效得到净化。在此基础上,我市将推广使用“鸭嘴阀”这一秘密武器。

    喷头一洒河水自洁

    绿树、草坪、蓝天构成了一幅美丽图画,唯独水面污浊,落下美景中的败笔。这样的情况,在市区不少住宅区屡见不鲜。

    家住市区绿洲花园的林先生说起这事,很有感触。林先生三年前在绿洲花园购买了一套140多平方米的住房。入住后,林先生常闻到阵阵臭气,发现这种难闻的气味来自附近的河道。有几次朋友聚会,相互谈起住房环境,林先生总带着“难言之隐”。经商的林先生曾多次想到换房。不过他的这个想法不久前没了。原因是一种新型的治污设备,让他看到了塘河重披绿装的希望。

    林先生所说的这个设备,叫超微气泡装置,也是塘河治理部门试验获得成功的治污辅助设备。林先生住处位于市区蒲州横河北段沿岸,周边有工业

    区,河水长期遭受污染。单纯采用截污治理,效果欠佳。市温瑞塘河指挥部从日本引进的超微气泡设备,从外观上来,它像喷泉,可将河水抽到设备里的喷头,再将河水喷出,产生肉眼看不见的超微气泡,使河道水增加氧气含量,水质变好。这种设备埋在水面下约50厘米,水面上设置标记,以防遭过往船只破坏。

    今年2月,市温瑞塘河指挥部在蒲州横河北段水体中,安装了15台超微气泡装置投入试验。经3个月运行,水面上黄黑现象消失,河水也不臭了,周边环境明显改观。

    林先生说,有了这个设备,环境卫生就有了保障,如今周边住户不再谈河色变。

    据市温瑞塘河指挥部介绍,该项设备目前正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计明年可投用。届时,将是整治河道黑臭的一个有力辅助工具。

    生态之路前景无限

    据温瑞塘河指挥部统计,近几年来,我市共投资27亿多元,对温瑞塘河展开了大规模的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如今,在温瑞塘河水系上,每天活跃着400多名河道保洁人员,其中包括80多名城市河道保洁人员。他们清理河道垃圾等,为保持河面清洁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市建设“三个温州”、实现“三次跨越”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治河关键在治水、治水关键在截污,截污关键在实效。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市将加强生态治理,促进塘河水变清、变秀。如市区横河、鱼鳞浃河等河道引进花草、螺蛳、鲫鱼等进行生态治理后,水质好转,初步告别了黑臭。

    2003年,我市确定了塘河5年治理目标:要全面消除市区河道黑臭现象,使河道行洪排涝畅通。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市将针对河道行洪排涝、塘河水体污染、涉河违章建筑等问题,采取控制污水与垃圾入河、河道拓宽、疏浚底泥、水体生态修复、生态调水、沿河景观绿化、河面保洁等综合措施,使塘河得到综合治理。

    市区温瑞塘河五年整治的具体目标是,到2009年消除城区主要河道黑臭现象,河面清洁,河岸整洁;到2011年全面消除市区河道黑臭现象,河道行洪排涝畅通,会昌湖、南塘河、划龙桥河、吕浦河等重要河道河段实现景观绿化连片成带,为实现城市塘河、生态塘河、景观塘河、文化塘河目标打好基础。

    相关链接

    温瑞塘河位于温瑞平原,是我市境内十分重要的河道水系,是“山水温州”的重要标志,北起鹿城区小南门跃进桥,向南流经梧田等地,向西至瑞安白岩桥,全长33.85公里,对我市的防洪、航运、灌溉、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被称为“母亲河”。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温瑞塘河水系产生了诸多水环境问题:一是水体污染越来越突出;二是河床淤积严重;三是填占河道现象十分普遍;四是沿河自然景观遭到破坏;五是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受损严重。沿河百姓要求治理温瑞塘河的呼声十分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