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25日消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古人对生活情趣和精神享受的追求,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卉这个属于精神范畴的消费产品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喜爱,人们对花卉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花卉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达72万公顷,花卉销售额556亿元,出口额6亿美元。花木产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人们对花卉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二者的双向互动不仅使花卉销售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带动了整个花卉产业的不断升级。
告别“提篮小卖”实现产业升级
几乎有着20年种花经历的花农,大多都是从“提篮小卖”、走街串户的花卉销售形式起步的。20年前,我国花卉业才刚刚启动,种花的人少,买花的人更少,全国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花卉交易市场。不少农民都这样感慨:“种花难,卖花更难。”
如今,随着花卉产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的花卉市场已达到2547个。在这些花卉市场中,既有专业的批发市场、又有零售市场,既有高档花卉专营市场、又有苗木集散中心,同时还有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大大小小的花店。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花卉消费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以北京为例,按常住人口计算,北京市2006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这标志着北京已经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北京经济增长的动力将由过去的投资拉动型开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市民消费也开始由过去的“吃、穿、用”为主向“住、行、娱”升级。花卉消费也搭上了首都经济的这趟快车,一路飞速前行。据统计,2006年北京市大型花卉市场达到36个,批发、零售、专业花市流通销售体系日益成熟,花卉消费额超过了40亿元。
舒适现代的购花环境,琳琅满目的花卉产品,不仅让买花的人尽享花卉带来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让卖花的人彻底告别了“提篮小卖”的原始销售形式。
销售渠道拓宽满足多种需求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同时,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花卉业迅速发展,花卉产品日益丰富,这也必然对产品流通提出更高要求。过去,很多花卉生产企业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规模的扩大上,忽视了对消费市场的培育。如今,随着经营理念的不断更新,企业逐渐认识到培育市场、拉动消费的重要性。于是有更多的花卉企业注重和参与产品营销和市场推广,有越来越多的花卉生产商、销售商及研究人员将目光集中到产品流通渠道的拓展上。
这一转变,使花卉消费出现新的增加和需求,而新的花卉消费需求又带动花卉产业升级。在这种双向互动的作用下,花卉产业规模和销售规模逐步扩大。花卉营销方式开始出现超市连锁、网上交易、鲜花速递等多种现代交易方式。特别是近两年,在国外已经非常盛行的花园中心、园艺超市、花卉大卖场等销售模式,也开始在我国兴起。目前,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已经有不少企业正在筹划花园中心的建设,经过3至4年的市场培育,这种全新的营销形式将会使家庭园艺市场更加活跃。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园艺产品流入超市、走入社区和家庭,花卉产品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一改以往“披头散发、拖泥带水”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标准化的生产,以及精美的盆器、巧妙的组合、颇具科技含量的无土栽培、水培花卉、迷你植物等。这些花卉园艺产品,满足了消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近年来,在北京奥运经济的拉动下,园林绿化苗木的需求量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2006年,全国苗木销售额达到了267亿元。苗木品种不断优化,品质逐年提升。尽管一些苗乡由于苗农盲目跟风种植,一度出现过品种单一、苗木过剩、价格下跌、苗贱伤农的现象,但经过品种结构的调整,苗木产业已经度过调整期而转入平稳发展期。
这一过程的转变,使苗木销售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苗木销售已经不仅仅依赖于苗木经纪人或网络销售,新近出现的苗木大卖场、苗木超市以及专业的苗木配送公司等形式,不仅使园林工程公司对苗木的采购得到了“一站式”服务,同时也扩大苗木的销售渠道。
花木产业发展带动农户致富
农民始终是我国花木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在各地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依靠花木生产逐渐走上了致富之路的花农越来越多。宁夏银川市兴庆区花农徐福国这样说:“过去种一亩菜能顶得上种10亩粮的收入,如今种一亩花能顶得上10亩菜的收入。”
为了让农民持续增收,不少地方纷纷将花木产业视为高效农业而给予大力推广和扶持,花木产业已成为许多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尤其是在云南、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我国花木主产区,以花富农已成为当地花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花卉主产区云南省,花农自发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引导花农走上了合作规模经营的道路,不仅提高了单个农户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而且也促进了花农增收致富。据统计,2005年云南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了24万亩,花卉总产值58亿元,为花农增加收入达12亿元。北京花乡草桥村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先后建起了花乡花卉市场,创办了花乡花木集团,建成了北京最大的世界花卉大观园。在花木产业的带动下,村民年人均收入逐年增加,2005年已达到2万至6万元。
发展花卉产业后,农村变美了,农民也变富了。